中国的茶最早来自于哪里(中国茶的起源与历史)

阅读(137)

茶叶起源于中国,种茶、饮茶、品茶、茶道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其影响远播海外。无论是老百姓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是文人雅士的“琴棋书画诗酒茶”,都说明茶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由此衍生出的茶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茶不简单,茶字的来源也不简单。


关于“茶”字的来源,大都认为中唐(约公元 8 世纪)以前表示“茶”的字,就是“荼”字。

“荼”字最早见于《诗经》,但《诗经》在不少诗篇中所说的“荼”,并不是茶。开始以“荼”字明确地包含有“茶”字意义的,是《尔雅•释木》中的“槚,苦荼”。晋代郭璞的《尔雅注》还对此作了比较详细的注解:“树小如栀子,冬生(常绿的意思),叶可煮作羹饮。”

公元 2 世纪前期,东汉许慎在所著《说文解字》中也说:“荼,苦茶也。”这个“荼”字,据宋代徐铉等在该书的注中说,“此即今之茶字”。

“荼”字的字音不止一个,其字义也不只一个。“荼”字被用来表达“茶”的含义历时很久,后来才省了一笔,变为“茶”字。

这种改变,据说是受了陆羽的《茶经》和卢仝的《茶歌》等的影响,当陆羽撰写《茶经》时,能在“荼”字仍为很多人所沿用的情况下,把“荼”字一律改为“茶”字,从而使“茶”字得以广泛地流传开来,这不能不说是他的独具卓识的一个创举。以后,随着茶叶生产贸易的发展,音义专用的“茶”字,经过了大约 80 年的时间,终于为广大人民所接受。

另外,将“荼”字减去一画,改成“茶”字,并即读成现在的“茶”音,还有一个说法认为是始于南朝梁代(502—557)以后。(见清代顾炎武《求古录》)实则从读音来说,“荼”字在汉代已有与茶音相近的字音,如《汉书•地理志》中荼陵的“荼”,颜师古注: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所以《邛州先茶记》说颜师古“虽已转入茶音,而未敢辄易字文”。

《茶经》还列举了唐以前有关“茶”的四个同义字:槚、蔎、茗、荈。但在唐代以前的古籍中,如《诗经》《神农本草经》《神农食经》等书,都记载有“荼”字,并且其中有的“荼”字,就指是“茶”。由于陆羽在《茶经》中既已把“荼”字一律改为“茶”字,所以就没有把“荼”字列入同义字之内。

“茶”字在中唐以后已被普遍采用,但我国地域辽阔,方言各异,茶字的发音差异也很大。以广东一省为例,广州附近的发音是“chá”,汕头附近的发音则是“tè(tay)”。又如福建省,福州发音是“tá”,而厦门的发音近似汕头的“tè”。长江流域及华北地区叫“chái”“zhou”“chà”等发音。至于兄弟民族地区,发音差别更大,如傣族叫“la”,瑶族、苗族叫“己呼”“忌呼”,黔南苗族叫“chútā”,等等。

自我国茶叶输出到国外以后,世界各国也有了茶的译名,如日文的“お茶”、俄文的“чай”,都是来源于“茶”字原音。英文的“tea”、法文的“thé”等,也都是照我国广东、福建近海地区人民的发音转译的。

“茶”字带着历史的印迹来到我们的身边,无论字怎么变,读音又如何不同,它始终是我们天天挂心头、日日不离身的茶。

润泽—温润茶汤,福泽身心

阅读(115)

茶汤是茶的灵魂,是茶叶历经无数磨难后得以华丽转身的体现。一杯茶汤的好坏,有很多因素影响和决定,茶原料是关键,工艺是核心,存放是基础,冲泡是展现。能有一杯温润的茶汤入口不易,温润茶汤如春风般随着我们的品饮潜入的身体里,滋润身心。


品茶多年,品饮无数茶品,有猛烈如烈酒的、有甜美如蜂蜜的、有清新如春风的、有美艳如脂粉的、有苦涩如黄连的,无数茶汤种种滋味,各有特点亦各有春秋,但让人品饮后有如美玉般温润感的茶汤实属不多。记得第一次品饮润泽这款古树生普时,刚好是秋燥的时候,一杯茶汤入口,喉咙的干涩感得到缓解,身体也感觉滋润了许多,有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感,故起名润泽。

润泽这款古树生普,产地是云南临沧茶区,生长在野放的高山上,生长环境常年云雾缭绕,雨水偏多,这样的生长环境造就了润泽茶汤的润滑细腻,茶味偏淡,滋味偏甜,山野气息浓郁,香气偏花果香,耐泡度在20泡左右。

这款润泽生普礼盒是小份罐装,每小罐5克,方便携带也方便品饮,每盒12小罐,可以自用品饮,也可分享给朋友一起品饮。

品饮时用盖碗品饮最佳,可以细品润泽细腻香气和温润茶汤的融合,还可以品饮每一泡茶汤层次的变化,茶味从浓郁到清雅,但始终不变的是它一如既往的温润。用大杯冲泡亦可,温润不变,只是少了一些茶汤层次的感受。

忙碌的生活节奏容易让我们的身心烦躁,但求有静下来的茶时光,听着茶壶注水和泡茶冲泡中汩汩的水声,有一泡润泽在手,慢慢冲泡,细细品饮,让润泽的温润茶汤,福泽身心,此乃人间幸事。

有温度的茶汤,有情谊的茶礼,润泽古树生普茶礼,期待与你相遇,温润你的身心。

夏季喝什么茶最好养生(夏季你们都喝对茶了吗)

阅读(114)

在炎热的夏至,喝茶也是大有讲究的,所谓四季有别,老话曾说:“夏饮绿,冬饮红,一年到头喝乌龙”。这夏至一过,气温也是一天比一天高。虽然喝冷饮能让我们倍感舒爽,但真正能让我们解渴的还是喝茶。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在炎热的夏季喝茶应该怎么喝才正确。

夏季该如何正确喝茶
1、 黑茶
夏天喝黑茶营养丰富、消暑清凉、健脾利胃,保证人的正常工作和身体健康。在夏天人的消化功能减弱,抵抗力降低,食物中的细菌就容易滋生,导致食物变质快,容易引起肠道疾病,比如腹泻、急性肠炎、急性菌痢等,饮用黑茶可以很好的健脾利胃。

2、 白茶
白茶的制作是不炒不揉,只需要萎凋和干燥这两道工序,所以能更好地保留了氨基酸等丰富的内含物质,因此对降火去燥有明显的功效。同时,历经陈化的老白茶其茶性逐渐转为中平温和,而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此时的白茶是具有较强的杀菌功效,对于消炎清火同样可以起到一定的功效。而且白茶冲泡后滋味鲜爽、醇厚,适合夏季饮用。

3、 姜茶
夏天人体实际上是外热内寒的,再加上夏天人们喜欢吃冷的食物,喜欢待在阴凉的环境中,所以容易损伤脾胃,引发腹疼、腹泻等疾病,此时需要吃点热性的东西来调理下脾胃。红糖姜茶不仅具有缓解痛经的作用,还有防治感冒、健脾暖胃、活血化瘀等功效。

在夏季怎么喝温性茶
比如红茶、岩茶、普洱茶这些发酵程度比较高的茶,通常被大家认为火气比较重,并不适合在夏天饮用。但我们可以选择喝陈茶,因为这时的陈茶火气已经褪去了,适量饮用的话,即使在夏天也没有关系。

除了选择陈茶之外,我们还可以在冲泡温性茶的时候,适当加一些比如菊花、柠檬、陈皮等辅料进去冲泡也是非常不错的。

喝茶的错误方式,看看你中招了吗?

阅读(111)

喝茶是雅事亦是俗事,更是平常事。日常生活中茶伴随着我们的生活起居、交际应酬、茶余饭后。喝茶的方式有很多种,有养生的、有伤身的,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可谓一阴一阳知味道,正确的喝茶方式让我喝茶更加养生健康,错误的喝茶方式会让我们误入歧途,反复循环,越喝越伤身。喝茶过程中总结了几个喝茶的错误方式,不知你有吗?


1、习惯喝浓茶

浓茶滋味重,提神的效果好,但是长期喝会伤身。因为浓茶中含有大量的咖啡因、茶碱对肠胃刺激比较大,阻碍肠胃的正常消化,长期喝对肠胃健康有影响。喝浓茶还会影响睡眠,阻碍人体对铁的吸收,容易造成缺铁性贫血等。适当调整茶汤的浓度,一般茶水比是1:20,喝合适浓度的茶汤,才是喝茶养生的正确打开方式。

2、习惯喝新茶

新茶口感鲜爽,清香味足,很多茶友很喜欢这个的茶感,但新茶因为刚制作出来,没有经过转化和沉淀,茶性偏寒,湿气也比较重,茶箐经过多道程序的制作,也还惊魂未定,杀青过程中茶叶的“火气”没有完全退去,大量品饮,会出现肠胃偏寒,容易拉肚子,但咽喉却上火的症状。

新茶少量的品饮尝尝鲜就好了,建议不要过量品饮。可以先存放一段时间,褪掉茶叶的水汽、寒气和火气后再品饮。

3、习惯空腹喝茶

空腹喝茶,茶叶中的部分物质会和胃中的蛋白结合,对胃形成刺激,容易伤胃;空腹喝茶还会把胃里的消化液冲淡,影响消化。空腹喝茶还容易出现心慌、头昏、反胃等茶醉现象。一般饭后半小时喝茶,对肠胃刺激小,喝茶也更养生。

4、喝浓茶解酒

醉酒时喝浓茶不能解酒,但会对身体不利。浓茶中含有大量的咖啡碱,会兴奋我们的中枢神经,增加肝肾的负担,不仅不能起到醒酒的作用,反而会伤害到我们的身体,起到反作用的效果。但喝酒后喝杯清淡的茶,对酒精的代谢起到促进作用,特别是发酵度较高的茶品,比如说熟普、红茶等。

5、习惯只喝茶不喝水

茶叶内含物质丰富对人健康有益,但茶不能替代水。水对人体的补水方式和茶水有一定的区别,光喝茶不喝水,其实我们身体还是缺水。长期只喝茶不喝水,会容易有便秘的现象。我们喝茶的同时,再适当补充些温水,茶水比合适,身体更舒适。

6、习惯喝冷茶

天热口渴的时候,一杯冷茶下肚,清凉舒爽。但冷茶对肠胃有一定的刺激性,长期喝对肠胃会造成负担,而且冷茶的汤感和茶香也没有热茶的好,长期品饮,还是建议喝热茶。

错误的喝茶方式,会让喝茶成为身体的负担,正确的喝茶方式,是健康养生的助力。喝茶养生,养生喝茶,正确喝茶,简单养生,受益匪浅。

决定普洱茶品质的关键有哪些?(影响普洱茶耐泡度的因素)

阅读(112)

在品饮普洱茶中,茶友们经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同一款茶在茶馆品饮耐泡度很好,拿回家后自己泡就没有这么耐泡了?为什么不同地方存放的普洱茶,耐泡度会不一样呢?

耐泡度是评判一款普洱茶好坏的标准之一,一款普洱茶是否耐泡与很多因素有关,比如说普洱茶的品种、制作工艺、冲泡的方法、储存环境等等。

1、原 料 品 种

原料品种:云南大叶种古树茶——天生耐泡

普洱茶原料品种与耐泡度直接相关,内含物质高低是决定耐泡度的主要因素。内含物质高低,最为科学的还是评定“水浸出物”含量(“水浸出物”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用沸水萃取茶叶中的可溶性物质),普洱茶的水浸出物中主要含有多酚类、可溶性糖、水溶果胶、咖啡碱等形成茶叶丰富滋味的重要成分。

云南大叶种古树茶内含物质丰富,水浸出物含量普遍在40%以上(勐库大叶种可达46%以上),以云南大叶种古树茶为原料的普洱茶可以说是天生就耐泡,大树茶次之,接下来是小树茶,最差的是台地茶。

原料细节:树龄、季节、区位

同样是大叶种古树普洱茶原料,浸出物也会有高低几个百分点之差,这些原因主要是原料的树龄、季节、区位造成的。

耐泡度对比: 树龄大 > 树龄小

头春茶 > 尾春茶 > 秋茶 > 夏茶

原生态环境 > 人工栽培

2、制 作 工 艺

原料采摘:茶青采摘的老嫩度

普洱茶的采摘标准一般是一芽二叶至一芽四叶,因为芽叶和梗中所含的物质比例不同,合理的采摘有利于普洱茶呈现出好的口感滋味,也让普洱茶在后期能更好的转化。如果芽头过多或者老叶老梗多,会打破茶的滋味平衡,影响耐泡度。

杀青和揉捻:决定滋味和香气的释放速度

在普洱茶制作中的杀青环节,是影响耐泡度和后期转化的重要环节,杀青过重的茶,耐泡度不够,后期转化空间也不大。杀青过轻的茶,耐泡度相对好一些,但后期转化慢。

在揉捻这个环节,一般会揉出抛条、中条、紧条三种。紧条茶加工时揉捻充分,茶叶细胞壁破裂多,出味快,出汤控制不好,泡数就会减少;中条揉捻适中,内含物释放不紧不慢;抛条则揉捻轻,呈现细水长流的风格,给人很耐泡的感觉。

3、冲 泡 方 法

冲泡方法:合适的茶水比和冲泡技巧

冲泡方法是影响“泡数”的一个关键环节,从投茶量、茶叶形态(散茶或紧茶)、注水比例、出汤速度等方面都会影响到茶叶最终的冲泡次数。

同一款茶用不同的冲泡方法、不同的投茶量,冲泡次数甚至可能有10泡之差,呈现的滋味也会有很大差别。因此,对比品鉴试茶的时候我们需要将很多不确定因素统一,比如说一样的茶量、一样的茶叶形态、一样的容器、一样的水、一样的冲泡方法等等。

冲泡次数是说明一款茶大概的耐泡度和大概品质的比较直观的数据化方式,但不能因泡数多就断定这款茶就品质很好,评判普洱茶的好坏,我们还是要综合多个指标来理性评定。

4、后 期 存 放

紧压茶和散茶

普洱茶紧压茶是由毛茶紧压而来的,然而有很多人认为紧压茶的耐泡程度比散茶更高,其实这种认为是有误的,只因为紧压茶在陈化种滋味变得更加俨然、浓纯持久,才会造成这种错觉。在新茶头年或是次年,紧压茶和散茶耐泡程度程区别不大。

存放的环境

专业普洱茶仓存放的普洱茶,温度和湿度恒定,存放过程中不会发霉、潮湿,耐泡度不会受存放环境的影响。潮湿环境存放的普洱茶,因为温度和湿度过高,转化速度过快,内含物质会在冲泡过程中过度快速释出,影响耐泡度和口感。

5、新茶和老茶

很多茶友买到新茶,迫不及待的想撬开来偿个鲜。此时茶饼经过高温蒸汽,或是适度烘干,茶性比较燥,通常会在前四泡显得香气非常浓郁,滋味浓强。但是到八泡之后,茶味就开始快速减淡了。所以一般新茶压饼后,放上两个月等茶性稳定后再喝,滋味和耐泡度会好很多。

老茶经过多年转化,内含物质会综合到非常适合品饮,内含物质会集中一起释出,所以耐泡度没有新茶好。

耐泡度是评判一款茶的指标之一,但评判一款茶好与不好,还需要更多综合因素去评判。品茶、学茶、懂茶,用心去品饮每一款普洱茶,读懂茶的密码,你懂茶,茶也懂你。

古树普洱茶为什么会有茶气?(浅谈古树普洱茶的“茶气”)

阅读(135)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四碗发清汗,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在唐代“茶仙”卢仝的《七碗茶诗》中,四至七碗描述的就是茶气。

从医学生理角度去探究“茶气”,通常是指在品饮茶过程中,有形的茶通过无形的气作用到人体相关部位,其中微量元素随茶汤进入体内,“茶气”随奇经八脉抵天门、地门、气门、汗门,使人体感官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反应,如体表发热、发麻,出汗,打嗝,排气、经络疏通感等。

除了体感反应外,“茶气”还和人的精神活动有关,不同的人感觉是不一样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环境和心境下的感受也不一样。

古树普洱茶为什么会有“茶气”?

万物皆有生命力,古树普洱茶的生命力里除了表现在时间转化上,还表现在“茶气”上,其实好的食物都是有气的,但是在众多食物和饮品里,古树普洱的气相对足,因为古树茶的生长时间很长,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它吸收了众多的天地精华,春天茶树发芽,它把精华融入茶芽里,于是我们的茶便有了“茶气”。

“茶气”在品茶过程中的感受:

“茶气”从闻干茶香起,它就已经通过鼻腔进入我们的身体里。每款茶的干茶“茶气”不一样,有的刚烈、有的柔和、有的内敛。

当洗茶过后,湿茶的“茶气”明显比干茶的浓郁了很多,有是直接往头上冲,让你感觉太阳穴胀痛,有的是让你觉得鼻子有酸涨感,有的是让你起鸡皮疙瘩,不同的茶,“茶气”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

茶汤入口后,“茶气”就随着茶汤进入口腔里,进入胃里,这个时候打嗝、排气就是茶气对身体最直接的反应了。

“茶气”的养生效果: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我们很多人都需要补气, “茶气”会帮助我们理气、补气,一杯好茶入口后,会直接溜入胃里,胃里温暖舒适,茶气会让胃有饱腹感,感觉到有一股气在胃里往上冲,有的也会往下冲,茶气这时候在调理我们的胃肠道,所以喝好茶会打嗝、排气。

“茶气”除了调理胃肠道,还会在身体里走经络,感觉它在帮你按摩身体,身体会发热、放松,“茶气”非常足的极品茶,甚至会让人放松到有瘫痪的感觉,这样的极品“茶气”,还有安神的效果,会让失眠的朋友,得到好的睡眠。

对于“茶气”的体会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心态很重要,心态越好,补气的效果也越好。

中国人的仪式感,尽在茶里

阅读(129)

说起仪式感,人们最喜欢引用《小王子》里的那句话:“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仪式,是会让平凡日子发光的魔法,是我们对庸常生活的超脱。其实,中国人从来不缺乏仪式感,茶便是中国人的仪式感,无论是每日一茶,还是偶尔品茶,无论是烧水,还是温杯烫盏,一步都不能少,一样都不能缺,内含满满的仪式感。


南宋文人吴自牧曾在《梦粱录》中提到的“烧香、点茶、挂画、插花”,被宋人合称为生活四艺,“四般闲事”。其中又以点茶为宋人最日常、最生活,又最风雅的生活闲趣。

点茶,是宋人最极致的生活品位和仪式感。现今,它虽在华夏茶席失传已久,却传至东瀛,演化成了如今日本的国礼之粹——抹茶道。

虽世事变迁,仪式感却得以传承,喝茶方式变了,心从未变。

中国八雅:琴棋书画诗酒花茶,茶是最后一位,也是贯穿通融性最好的一味,弹琴下棋配上一杯茶,写书吟诗的文人墨客离不开茶,茶酒不分家,酒桌上也少不了茶,茶席上一盆精美的中式插花,是茶席的点睛之笔。

茶贯穿我们的生活的点点滴滴,让生活多了更多的仪式感。茶席上插好雅致的花,洗净双手,取茶称茶,取水煮沸,温杯烫盏,注水醒茶,泡茶出汤,分茶品饮,每一步都富含仪式感,虽是次次重复,却可次次求新。

茶,自始至终贯穿到了中国人独有的礼节当中,亦是中国人的精神之饮。

《茶叶侦探》里有一段话,说出了茶人骨子里的仪式感:“中国茶人关于站与坐的仪轨并不严厉,但他会在水与火之间,称量与激发8克茶所能迸发出的能量。无人知晓的是,今天的气压与阴晴都已被茶人计算进去。”

认真喝茶并不是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种表演,而是源于内心对茶的敬重,对生活的重视。这种仪式感,是要将一件单调普通的事变得不一样,它让生活更有温度,而不是简单的生存。

就像周作人提倡的“喝茶当于纸窗瓦屋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片刻余闲,可抵十年尘梦。”

记得前年开始流行“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朋友圈中纷纷晒出自己“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无论是奶茶还是纯茶饮,都是中国人对茶的深深仪式感。

今年春天,阳光明媚,春风温暖,繁华盛开,我们约一杯春茶可好。

茶如人生,空杯心态对人生

阅读(138)

人生路漫漫,要历经不同的路,有泥泞小路、有山路十八弯、有康庄大道,不同的路有不一样的风景,用空杯的心态去行人间路,每天都有不一样的际遇和收获。

茶杯在冲泡的最开始,永远都是空的,只有当我们倒上茶汤,止于七分时,茶才算真的泡好。但杯子里的茶汤终究是要入口,若是一直留在杯子里,只会有凉了、倒掉的结局。


人生好比手中的空杯,我们经历的每件事,哪怕它过去了,也总会留点东西在杯子里,这些留下的,称之为“过去”。

过去会一点点累积,当人生的杯满了,我们就装不下新的东西,只有将其中沉积已久的“过去”倒掉,才能迎来新的际遇。

过去再好,都只能是过去,走过的路不能回头,过去的人和事,不能再来,放下过去也是放下执念,放下过往。一杯茶从空杯到满杯再到空杯,无数次的循环重复,带来的是更温热、更新鲜、更多样的茶汤。

把杯里的温热茶汤喝尽,把杯里冷却变味的茶汤倒掉,让杯子空出来,是对杯子的尊重,也是对茶汤的期许。人生中没有人能不经历世事,经历的事情不会变,但你对事情的心态可以变,对待事情的心态决定你的人生高度和质量,空杯心态对人生,心态释怀,任何事情都能坦然面对,人生的每一天都是新起点。

执着于过去的人,生活负重太多,唯有放下过去的种种挫折、错误和悔恨,汲取教训,并将它们倒给岁月的茶海,留一个空杯,才不会被过去拖累。

要知道,每个你无法释怀的今天,都将成为你耿耿于怀的昨天。学会释然,人生才能坦然。

向茶杯学习,空杯对人生,杯杯都是新惊喜。

此时春光无限好,静待春茶味无穷

阅读(111)

春是万物的希望,春风如同万物的闹铃,春风的口哨一吹,万物复苏,风景里、生活中处处都是春的气息,温暖湿润、绿意盎然。再没有一个季节,能像春天这样富有生机,再没有一段时光,能像春天这样催人奋进。再没有一个契机,能像春一样让人期待。


一年之计在于春,对于茶来说春带来的不光是希望,更是收获。春茶是一年的光景里,品质最好的茶,经过一个冬季的收藏,春茶蓄积丰富的能量和内含物质,向阳而生,见风发芽,肥硕的茶芽就是爱茶人期待一年的收获。

春是茶的应季,也是茶的当下,各地春茶在春风的召唤下陆陆续续地发芽,茶树发芽有一定的先后顺序,按树龄和树种的不同,发芽时间不同,灌木比乔木先发芽,乔木中树龄小的比树龄大的先发芽。

云南的茶山里传来喜讯,小树茶已经发芽,今年小树茶发芽的时间比往年要早差不多半个月,茶树发芽早和气候温度有一定的关系,小树茶发芽后大概半个月的时间古树茶就开始陆陆续续地发芽了,绿茶有早春茶和明前茶之说,云南古树茶因为发芽的时间比较晚,很多茶发芽在清明后,于是古树春茶的划分是头春茶、正春茶和尾春茶,这三次的采摘,无论是鲜叶还是制成的茶品都会存在品质的差别,甘泉古纯春茶只做头春和正春茶。

头春茶:初春时节,气候逐渐变暖,茶树经过一整个冬天的养分积蓄,能够为茶叶的生长提供丰富的养料,茶树枝条上发出的茶芽壮硕、繁盛。芽叶上茸毛披满,轻触非常柔软,近观叶间距较短,制成干茶后,茶条壮硕,有质感。茶叶中香气物质、氨基酸类等物质的含量较高,制成头春茶,茶品冲泡后,茶汤中所含的茶香馥郁高扬,滋味鲜甜清爽,品质最好。

正春茶:清明至谷雨,正是降雨量丰沛的阶段,此时茶树因得到雨水的滋养,能够为芽叶提供充足的养料,芽叶在雨水的辅助下,生长旺盛。与明前茶相比,芽叶要更壮硕些,同时叶梗会粗一些,叶间距变长。芽叶大量抽发,为正春茶品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基础。清明至谷雨期间制成的茶品,茶叶中多酚类物质、氨基酸等可浸水物质含量比较丰富,冲泡后茶汤滋味浓郁,同时茶叶耐泡度高。

春尾茶:谷雨到立夏期间,是这一年春茶的最后一波采制。此时节,降水由多到少,由广泛到密集;光照时间增加,气温大幅上升,芽叶生长十分迅速。生长速度加快,一方面提高了芽叶的数量,但另一方面会使芽叶的内含物质来不及大量积淀,导致制成的茶品内含物质较头春和正春要少一些。春尾茶的主要特征,单从干茶来看,其叶梗较长,叶片略薄。冲泡后,滋味中的甜度会下降一些,但茶香高扬馥郁,茶汤偏薄。

绵绵细雨卸红妆,远山近绿采茶忙。斗笠蓝衫竹箩筐,素颜清媚歌悠扬。十指飞点巧如簧,心欲烧柴泡芳香。清茗一杯沁心肺,挥书春茶诗千章。

闲赋在家,品茶养心

阅读(119)

只有心境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能厚积薄发、有所作为。

静能使人心明神清,慧增开悟,神采万千,以应万变。道家葛洪曰:“无为自化,清静自在”。面对滚滚红尘,竞争激烈,杂务缠身,我们常会觉得压力沉重,心境失衡。与其去紧张去烦恼倒不如让自己先宁静下来,泡上一壶自己喜爱的茶,静等水开,静心冲泡,静静品饮,静赏茶的美妙旋律,静抚烦躁心神。

禅是指排除杂念的静坐,静坐泡茶、喝茶也是一种禅修,因为泡茶时,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茶汤,好的色、香、味。静静地喝茶的态度,也类似于坐禅修行法。禅之精神在于悟,茶之意境在于雅,茶承禅意,禅存茶中,修得禅茶一味,明悟其中道理。

修在生活中,是一门重要的学问,它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修身养性,由表及里,开启了生命无有穷尽的力量。人生,俨然一条修行路,路漫漫其修远兮,而我们最需要的是修心,修心最强的对手,莫过于战胜自己的欲望与执着。品茶中无数次的拿起,放下,就是我们修心的过程。品饮一泡茶,每杯茶汤都有自己独特的滋味,但只有放下手中的茶杯,才能品饮到下一杯茶汤。每一款茶,无论是高端还是普通,无论是苦涩还是清甜,无论前面有多么跌宕起伏,品到最后都会殊途同归,剩下的都是温润清爽、甜如清泉。

静、禅、修都是为了悟,悟人生,悟道理,悟德行。茶如人生,人生如茶,茶要历经晒、炒、烘、压才能成茶,人也一样,从出生哇哇落地的那一刻起,就要历经多种考验,不停学习努力才能成人。茶要受得了一次一次的滚水冲泡,才能出美味茶汤。人生也如此,要经受一次又一次的考验,才能有圆满的人生。

茶道亦悟道,人道亦心道,茶品亦人品,茶的意境,乃禅茶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