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了解中国六大茶类的关键工艺,看完这一篇全懂了

阅读(121)

中国茶叶种类繁多,主要被分为六大茶类。这六大茶类是以鲜叶在加工过程中是否经过酶促氧化及氧化程度,再结合干茶茶色的不同而进行分类的。

一片鲜叶,不仅可以变成绿茶,也可以变成红茶或其他茶类,而这主要是通过不同的加工工艺去控制的。

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下六大茶类的最为关键的制作工艺,了解不同茶类的色、香、味、形从何而来。


绿茶——杀青
杀青是绿茶加工的关键之处,杀青通过高温破坏和抑制鲜叶的活性酶,阻止鲜叶的进一步氧化,从而达到“鲜绿”的效果。

同时,通过杀青蒸发叶内的部分水份,使叶子变软,为揉捻造形创造条件。

随着水分的蒸发,鲜叶中具有青草气的低沸点芳香物质挥发消失,从而使茶叶香气得到改善。演变成绿茶特有的清香,有的还有炒栗子香。

对于“杀青”这道工序来说,最难的便是如何平衡“鲜绿”和“除青气”之间的关系。“杀过头”会影响成品的颜色;而杀青程度不够,茶叶青气过重则会影响茶汤的口感。

影响杀青质量的因素有杀青温度、投叶量、杀青机种类、时间、杀青方式等。

白茶——萎凋
白茶的萎凋并不是鲜叶的单纯失水,而是在一定的外界温湿度条件下,随着水分的逐渐散失,各种酶的激活,茶多酚、氨基酸素等物质变化,鲜叶的青草气消退而产生清香,成茶的滋味醇鲜而不苦涩。

很多茶友对日光萎凋工艺存在着很大的误解,认为就只是简单地晒太阳,没有技术含量,其实不然。

萎凋的时间、萎凋的程度都是有讲究的,要控制铺晒的厚度,何时“摊出”和“收起”等等。

日光强度、温度、摊放的厚薄都需要谨慎把握,晾晒到一定程度烘干即可。在晾晒过程中,白茶微微发酵,产生淡淡的花香和纯净的甜味,还有日晒的香气。

黄茶——闷黄
闷黄是加工黄茶最重要的技术工序,是形成黄茶特点的关键,一般在揉捻前后或初烘后对在制品茶加以堆积或湿布覆盖,经一定时间让茶坯在水热作用下进行非酶性的自动氧化而形成黄色。

黄茶的闷黄过程保留了85%以上的鲜叶内含物质,同时富含茶多酚、氨基酸和可溶糖、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影响闷黄的因素主要有茶叶的含水量和叶温。含水量多,叶温愈高,则湿热条件下的黄变过程也愈快。

乌龙茶——做青
做青,主要目的有两个。其一是降低整个叶片的含水率;其二是为了让茶青内部发生一些化学反应,使得乌龙茶的基本品质得以显现。

做青要求缓慢地进行内含物的转化和积累,所以做青环境的温湿度要相对稳定,一般室温在18~26℃,相对湿度65%~80%。具体温湿度的调节随所加工的乌龙茶产品类型而异。

做青技术性强,时间长,化学变化复杂,应根据气候条件、茶青老嫩、晒青程度而灵活掌握,生产实践中往往采取“看青做青、看天做青”的方法。

红茶——发酵
发酵在整个制茶工艺中的地位都是举足轻重的,而红茶作为全发酵茶,发酵便是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

通过这道发酵工序,茶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氧化,使得青气退去,逐渐转化为甜蜜的果香。

它是形成红茶色、香、味品质特色的关键工序,良好的发酵才能形成较多的茶黄素和茶红素,以及更多的滋味和香气物质。

黑茶——渥堆
鲜叶经过简单的炒制,自身的酶在高温的作用下基本上已经失去活性,接着把叶片堆放在了一起,被称作“渥堆”。

无数沾染到了茶叶的微生物不停地繁殖代谢,产生大量的热量和活性很高的酶。

茶叶经过渥堆后碳水化合物、水化果胶、水浸出物增加,茶多酚降解,这些变化使茶汤变得甘、滑、醇、厚。

渥堆也有轻重之分,如果从同时期茶品的茶汤来看,渥堆程度越重,茶汤颜色就越深,反之则越浅。

不知道这4大影响茶叶品质的因素,就别再说自己爱茶了

阅读(103)

打开某电商平台,茶叶有很多9.9包邮的,当然高于千元的也不在少数,为什么茶价相差甚远?

虽说茶价与稀缺性、市场炒作不无关系,但究其缘由,茶叶的品质才是关键。

那么,是什么决定了茶叶的品质呢?今日不妨跟着小编一探究竟,或许对于你以后选购茶叶有一定的帮助。


茶树品种
茶树的品种成千上万,不同种类的茶树,其成份及其比例、气味、滋味、形状、色泽都会有不同。

茶树中有传统品种,例如人们熟知的青心乌龙、青心大有、铁观音、水仙、佛手等;还有一些改良品种,如从印度移植来的阿萨姆。

虽说可以按照相同工艺制作出同一种茶,可茶树品种不一,那滋味全然不同。

同山坡、同树种和树型、栽培管理方式及养分都相同的高龄老树茶之味,比低龄嫩树茶纯厚又甘甜,也更耐泡。

而低龄嫩树茶味,比高龄老树茶苦涩。可见树龄也是自身条件之一,历经岁月的洗礼的老树愈加富有内蕴。

生长环境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士,茶叶亦如此。生长在同类土壤的同种茶,所处的气候不同,其茶质也不同。

茶树喜阳耐阴,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日平均温度15~25℃。在这个温度范围之内,茶叶生长适度,茶叶品质最好。

茶树生长喜欢漫射光而不喜欢强光直射,因此光照强度决定了茶树光合作用的强弱。

即使是同种类的茶,其所生长的土壤不同,其成份及其比例、气味、滋味、色泽也会有别。

茶林及其周围有芳香者,其茶叶气味尤佳;茶林及其周围有异味者,其气味劣。

茶叶采制
春季雨水充沛、气候温和,新长出的茶芽叶肥厚,色泽翠绿。因此,春季往往是一年中茶叶品质最好和最适合采摘的时期。

芽茶类的茶青以芽心为主,叶茶类的以开面叶为主,且老嫩程度要力求一致、采摘的断口要整齐。否则,如若断口被掐伤或将皮拉扯掉,会影响到后续的发酵。

采得越嫩而短,其形状、色泽等越理想,涩味越重且不耐泡;采得越老而长,其形状、色泽等越差,甘甜味和香气越浓且更耐泡。

而茶叶的制作工艺,涵盖了一系列系统而复杂的制作过程,不同茶类的制作工艺流程都是有所区别。

制作过程中的每一工序或环节,都会影响茶叶品质,只要稍微不当,茶叶的品质就会出现问题。

贮存条件
在储存流通、销售过程中,应注意茶叶的保管和存放的环境,以免引起品质的劣变。

茶叶买回之后要贮存在专用的罐子里,放在阴凉干燥处,罐子应防潮、无杂味、且不透光。

由于茶叶吸附性强,又易吸收异味,再加上茶叶的香味成分大都是经过再加工而形成的,所以比较不稳定,极容易自然挥发或氧化消失,因此应该将茶叶存储在无异味,密闭、干燥、避光、低温的环境。

以上是影响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不过实际制茶过程中是没法让这些因素固定不变的。当我们评判一款茶的品质时,不应该局限于某一个或某几个因素,而应该通过综合的表现来评判。

高山云雾真的出好茶吗?这是不是茶叶溢价的噱头?

阅读(134)

茶友们,应该都听过“高山云雾出好茶”这个说法吧?

要知道无论是在茶叶市场上,还是学术上,关于“好茶”的争议并不少。

那么,为什么“高山云雾出好茶”这个说法没有太多人反驳,甚至还得到了无数茶友的认同?

茶叶被打上“高山云雾”的标签,价格高些似乎也变得合理。“高山云雾出好茶”到底是不是真的?亦或这只是商家赋予茶叶溢价的噱头?


生长环境对于茶叶品质的影响
首先,“原料决定上限,工艺决定下限”,好的原料是一款茶的基础,没有好的原料,就算工艺再好,也不能成为一款好茶。

茶树所在的山场的纬度,光照,温度,水分,地形,地势,海拔,气象条件和土壤条件等自然环境,都会影响到茶树的生长,更多的影响到来茶树叶片中内质成分的累积。

那么,“高山云雾”对于茶叶原料的品质有什么影响呢?

高山云雾真的出好茶吗?

第一,气温低,香气高。

高海拔地区气温低,而气温会随着海拔高度而变化,一般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便下降0.6摄氏度。

在低温的环境下,茶叶生长缓慢,这样有利于维持新梢组织中的可溶性含氮化合物,同时茶叶中的不少芳香物质也随着海拔高度的提高而增加。

正因此,高山茶的香气会比普通平地茶来得更加高扬、悠长。

第二,温差大,口感佳。

海拔越高,昼夜温差越大。白天茶树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物质,而晚上环境进入低温,茶树叶片的背面呼吸气孔关闭,此时呼吸消耗减少。

所以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远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从而使得营养物质得到贮存,蛋白质、 氨基酸和维生素含量增加,故此,高山茶比平地茶的滋味感更强,耐泡度也更高。

第三,糖类物质丰富。

茶叶中的糖类物质是决定茶汤粘稠度、茶叶芳香物质的形成以及判断茶叶老嫩程度的物质基础。

高山上海拔高,气温低,光照条件好,茶叶的光合作用增强,有利于糖分的累积。同时山中湿度较大,能够抑制多糖中纤维素的合成,使茶叶保持鲜嫩。

第四,高海拔,无污染。

高山地区因为海拔高,所以植被的覆盖率也高,这样的生长环境有利于调节周围小环境的空气湿度,同时能改善茶树生长的光照条件,使得茶树生长旺盛。

这样一来,茶树的抵御能力与生长性增强,虫害自然就少了,所以其茶园管理的方式也会更加还原大自然,从而无需使用农药。

总之,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光照条件好,云雾湿度大,这些环境因素共同造就了高山茶丰富的内质。

冲泡过后的高山茶,茶香浓厚、茶汤鲜甜,自然而然就有了“高山云雾出好茶”这个说法。

别划走!进来对号入座,看看你是茶小白还是资深老茶客

阅读(119)

从茶小白到资深老茶客,不同时期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有所不同。久喝茶的人,身上会很自然地沾染上一些“习气”,让人一眼就看出来。

今天就来给大家盘点一下,从茶小白进阶成老茶客,到底会发生哪些变化呢?快来对号入座!


爱上囤茶
爱喝茶的人,遇见好茶总忍不住买下,觉得长期喝同一种茶未免太过于单调,不知不觉中囤了不少茶,逢年过节时更甚。

对于茶人来说,囤茶不仅是为了日常品饮,还因为茶叶有着极高的收藏价值。尤其是像普洱茶之类的发酵茶,越陈越香。

不过要记住,不同茶类的囤放环境和保存方法有所差异,所以在囤放时要记得提前了解,避免存放的茶叶受到损坏。

茶周边全都买
一入茶门,深似海。爱茶人但凡看见好看的品茗杯、喜欢喝的茶、漂亮的茶席、精致的盖碗,必须收入囊中才肯罢休。

随着茶龄的增长,家里的茶具也越来越多。这么多茶具怎么用得完?当然是换着用了。专壶专茶,泡茶更好喝而且也不会串味。想用哪个杯子用哪个,看心情随意选择。

或许在外人看来匪夷所思,毕竟一壶一杯足以饮茶了。但对于爱茶之人而言,实在是一种享受,每天用不同的精致茶具,品饮一泡好茶,人生足矣。

一日不可无茶
初入茶门时,喝茶还未完全融入生活,喝茶的量和频率不高。

当喝茶已然成为一种习惯,一天不喝茶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就是老茶客的真实写照。

一整天水杯里都少不了茶叶,别人是晚上喝茶睡不着,老茶客是要喝茶才睡得香。

泡茶强迫症
对于爱喝茶的人来说,泡茶时,茶具、温度、水质、泡茶步骤等环环相扣,至关重要,其中一项出现问题,茶叶味道也会发生很大变化。

例如茶具的使用,瓷质茶具要用来泡一些风格清扬的茶类,如原料较嫩的绿茶等;紫砂茶具要用来泡厚重风味的茶,尤其是重发酵、重焙火的茶以及老茶;玻璃杯要用来冲泡绿茶、黄茶、白茶等。

这些讲究,对于不爱喝茶的人来说,是非常繁琐的事情。但对于爱喝茶的人而言,这是泡茶中的仪式感,它看似琐碎,却值得让人去用心记住。因为最终收获到的,是最美丽的滋味。

喝茶喝刁
老茶客喝过了很多的茶,而且所选择的茶的品质在不断变高,阅茶无数之后,自己的口腔是有记忆的,知道什么茶好喝,什么茶不好喝,会有自己比较喜欢的茶类。

一般长时间喝品质好的茶之后,再喝稍微次一点的茶,香气、口感、滋味的缺陷一喝便知。

搞清六堡茶的关键问题,你就是六堡茶的半个专家

阅读(139)

近年来,追捧黑茶热潮的兴起,六堡茶作为黑茶之一,也广受众多爱茶人士青睐。

六堡茶产量逐年增长,产品质量也逐步提高,市面上各六堡茶品牌知名度也显著提升,六堡茶已然成为了茶饮新风向。

有不少茶友开始喝六堡茶、藏六堡茶,但对六堡茶的了解还是不够多。今天,小编搜集了一些六堡茶的关键问题,不妨一起来了解下吧!

六堡茶的念法
茶友们看到这个小标题时,是不是也和小编一样愣了许久?觉得六堡茶的念法有什么值得好说的。

其实,六堡茶的念法可大有文章,小编在查阅文献资料的时候发现,关于六堡茶的标注,有三种念法。

第一种,在陈宗懋院士主编的《中国茶叶词典》中,关于“六堡”的标注是“LIUPU TEA”。

这个读音的由来,可能是“堡”字用作地名的时候,就念“pù”,所以就把“六堡”翻译成“liupu”。

第二种,在一些文献如专业论文中,六堡茶被翻译成英文的时候,按拼音的写法即“LIU BAO TEA”。

第三种,在六、七十年代出口海外的六堡茶,被写作“LIU-PAO TEA”,沿袭这一习惯念法,目前无论在出口海外还是相关规定,在商品包装用到“六堡茶”这个词的时候,通常翻译作“LIU-PAO TEA”。

总的来说,规范且是梧州本地的习惯叫法,六堡茶的“堡”字读“bǎo”;作为商品标注的时候,“六堡茶”的中文拼音为liù bǎo chá,英文译作LIU-PAO TEA。

六堡茶口感像熟普?
与其说六堡茶像熟普,不如说是熟普像六堡茶。六堡茶和普洱熟茶,一个偏居于广西梧州地区,一个生在彩云之上的云南。

两种茶虽远隔上千里,却都是同属后发酵工艺的黑茶类。看似毫无瓜葛,其实两者之间是有一层“师徒”关系。

上世纪,香港普洱茶茶商,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利用地窖等特殊的温湿环境,让刚做出来的生普洱进行加速转化。而这客观上模拟了六堡茶制作的工艺。

解放之后,云南省到广西梧州茶厂学习渥堆工艺。最终,云南省茶叶公司在1974年成功研制出了普洱熟茶。

可以说,广西六堡茶是“师傅”,普洱熟茶是“徒弟”。由于普洱熟茶参考了六堡茶的制作工艺,两者的口感汤色才会十分的相似。不过后来普洱茶的名气越发响亮,反倒是六堡茶鲜为人知。

用槟榔香辨别六堡茶真假?
“槟榔香”是茶圈里,很多老茶客在形容六堡茶特点的一个经典词汇,而在其他茶品里并不多见。

于是,当这个词被用到一定高的频率,很多新入门的茶友难免将六堡茶直接等同于“槟榔香”,逻辑变成了——没有槟榔香就不是正宗的六堡茶。

其实,槟榔香并不是六堡茶必须具有的,所以不能通过这个来判断真假,通常是等级高的六堡茶会有独特的槟榔香。

除了“槟榔香”,六堡茶还有糯米香、果香、荷香、药香、樟香、木香、蜜香……等各种香型。

六堡茶有几种工艺?
按制作工艺分为传统工艺六堡茶和现代工艺六堡茶,传统工艺的六堡茶也叫农家六堡,发酵轻、无冷水渥堆,品种丰富

现代工艺的六堡茶,也称厂家六堡,发酵适中、有冷水渥堆,通常按等级区分为特级、一级到六级。基本评价标准遵循红、浓、醇、陈的特点。

这两种制作工艺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使用了冷水渥堆发酵工艺。

冷水渥堆,即利用洒水、堆积茶叶,营造茶堆内外不同温湿度条件,在湿热作用、酶促作用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进一步促进多酚类物质、糖类物质及芳香类物质的转化,通常冷水渥堆发酵时长持续一个月左右。

苏州茶叶有哪些品种(苏州最有名的三款名茶)

阅读(465)

苏州自古是文人雅士的聚集地,而且苏州的茶文化发端于西汉,发展于东晋南朝,极盛于唐宋,明清独领风骚。苏州历代茶书专著非常丰富,至今已存28种。包括唐代陆羽《茶经》、宋代叶涛臣《述煮茶泉品》、南宋沈安老人《茶具图赞》等等,可见苏州人饮茶、植茶历史的悠久。

苏州人喜欢喝茶,苏州也有不少知名的茶叶,苏州有名的茶叶品牌包括洞庭湖碧螺春、苏州茉莉花茶、虞山绿茶、阿婆茶、熏青豆茶、凤凰山茶、苏州虎丘茶、虎丘绿茶、虎丘花茶等等。

1、 虞山绿茶
虞山绿茶是江苏省苏州常熟的传统的特色名茶,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虞山绿茶的种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所研制的新产品——剑毫,该茶外形扁平、挺直光滑、翠绿披毫,泡水后叶形似剑,根根竖直,香气浓郁,汤色清而耐冲泡。茗毫呈针形,条形紧细,外裸白毫,幽香扑鼻,汤色翠绿清澈,味道甘甜。

2、 碧螺春
碧螺春是江苏省苏州的传统特色名茶,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根据相关文献记载,碧螺春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早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被列为朝廷贡品,而且碧螺春的制作工艺要求是非常高的,以春分至清明所制作出来的茶叶尤其珍贵。碧螺春需要经过杀青、揉捻等多个工序才能制作完成,该成品茶汤色清明,鲜醇甘爽,饮后回味无穷。

3、 苏州茉莉花茶
苏州茉莉花茶是江苏苏州的特色名茶,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宋代,苏州就已经开始有种植茉莉花并制作茉莉花茶,通过传统的窨制工艺才能把茉莉花的香气融合到茶香中,香气迷人,与同类的花茶相比是属于香气清芬鲜灵,茶味醇和含香,汤色黄绿澄明。

苏州不仅是茶叶大省,而且还是美食大省。所以,苏州也被人称为天堂之地城,而且这里是江南水乡文化的核心区域,一系列的知名地道菜传承了千百年。所以要去苏州旅游的小伙伴们一定要尝尝当地的特产,有母油船鸭、碧螺虾仁、松鼠鳜鱼、雪花蟹斗、河鳗、酱方、响油鳝糊等等。

什么茶叶碱性最高(碱性的茶叶有哪几种)

阅读(129)

可能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茶是一种碱性饮料,能在我们正常的人体内保持弱碱性状态,而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所食用的肉、鱼、鸡蛋、各类油炸食品、面粉类食物等基本食料都是属于酸性食品。当我们身体内失去弱碱性的状态时,就会使人感到不舒适,有明显的困倦感,而且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那我们下面一起来看看究竟什么茶的碱性是最大最好的。

什么茶碱性最大最好
在众多茶类当中,属绿茶的含碱性最大。因为绿茶的含碱比例是要比红茶、花茶、乌龙茶都要高出好几倍甚至是几十倍,而且绿茶是没有经过任何的发酵,所以是非常大程度上的留存了茶叶中的成分,比如咖啡碱、可可碱、茶碱、鸟嘌呤等等的生物碱成分。但是,不一样的茶,它的酸碱度也是会有一定的不同,绿茶的酸性是最小的,红茶和乌龙茶的酸性相对来说更强。

何为碱性茶
1、 绿茶、花茶、乌龙茶、红茶、普洱生茶、黄茶皆为碱性茶叶,且呈现弱碱性,而酸碱度主要根据食物进入人体后产生的代谢产物来划分,代谢中含有硫、氯、磷较多,则为酸性;含有钙、镁、钾、钠、铁等阳离子则为碱性,因此茶叶呈现碱性或者弱碱性,而茶汤呈现酸性。

2、 茶叶是由3.5%—7%的无机物和93%—96%的有机物组成的,而茶叶中的大部分的无机物近60%—70%是可溶解于热水,可以被我们人体吸收。茶叶中有机化合物能溶解于水的最高也就50%—60%左右,像纤维素、大部分蛋白质是不溶于水的。能溶于水的有:脂质、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生物碱、茶多酚、有机酸、色素等等。

大多数茶类只要其水溶液PH值大于7的时候就是属于碱性茶了,生活中我们要更好的判断酸性茶和碱性茶的区别,找到适合自己口味的茶叶,强碱茶可以起到提神益气,能有效的消除我们人体疲劳。而且,工作之余喝点茶叶也是属于一种生活享受,享受生活的美好。

盘点养壶恶习,第一种你肯定也中招了

阅读(124)

在茶界,“养壶”一直以来就是茶友们十分关心的话题。紫砂壶作为主流茶具,广受赞誉,获得不少人的青睐,但养壶就没那么简单了。

一把上等紫砂壶,哪怕泥料再好,如果长时间不注重保养,用错养护方法,最终也会失去其光彩。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最常见的养壶恶习,希望能给到正在养壶的你一些帮助。


冬季不温壶,壶身易皲裂
天气越来越冷,最适合来上一杯热茶。但冬天使用紫砂壶泡茶可没那么简单,一不小心紫砂壶就会报废。

冬天紫砂壶壶身温度较低,如果直接倒入沸水,在急剧的热胀冷缩的情况下,尤其是受热不均匀的情况下,壶身很有可能会开裂。

正确的做法是泡茶前先用温水将壶预热,或者先往紫砂壶壶内注入壶一半左右的温水,合上壶盖,均匀受热摇荡几次,再倒出来。

即使不是冬天,刚用冷水冲洗过的壶,也不要马上泡茶或注入热水暖壶,应该放置在温暖的室温下,让壶先热热身,再温壶后泡茶。

只冲不洗壶,自诩养茶垢
众所周知,茶杯、茶壶等茶具很容易积淀茶垢。有人认为茶垢多反而能增添茶香,茶具有较厚的茶垢方能达到“无茶三分香”的效果,于是每次喝完茶,只是将壶具随手一冲。

殊不知茶垢不仅对健康无益,并且还影响紫砂壶的美观。茶垢是茶叶中的茶多酚与茶锈中的金属元素发生氧化反应后形成的,其中镉、铅、铁、砷、汞等多种金属以及亚硝酸盐等对身体有害的物质。

茶垢随着饮茶进入身体,与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等营养结合,生成难溶的沉淀,阻碍营养的吸收。同时,这些氧化物进入身体还会引起神经、消化系统病变和功能紊乱,甚至引起人体过早衰老。

如此可见茶垢对身体没有什么好处,反而坏处很多,那么清洗茶垢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壶泡多茶,易茶味混合
紫砂壶具有特殊的双气孔结构,具有吸附味道的功能,所以一把久经使用的紫砂壶,即使不加茶叶,单用沸水亦能冲出淡淡茶汤来。

一把“不事二茶”的茶壶冲泡出的茶汤才能保持原味的鲜度与纯度,否则今天泡乌龙茶,明天泡普洱茶,后天又泡花茶,那么必然导致茶味混合,了无个性可言。

建议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一壶一茶。如果真的想换个茶叶泡,可以重新开壶。用热水把紫砂壶里外多冲洗几遍,用之后想泡的茶多冲泡几次。

或者在不泡茶时,可以放点之后要泡的干茶在紫砂壶里,让壶里不再残留上一种茶叶的味道就可以了。

买壶却不用,闲置成装饰
很多入门壶友,最开始向往养壶品茗之乐,后因种种原因没能好好养护。买壶之前想着一定要勤洗勤泡出包浆,一日三饮乐开怀。结果买壶之后养壶侍壶太麻烦,束之高阁用大碗。

要知道器为人用,不只是放在橱架仅供观赏,否则就会逐渐失去光彩。日复一日的养护、把玩,才是养壶之乐。

当然,如果日常繁忙,养护不便时,可以用更好清理材质的器具,如瓷盖碗、玻璃壶杯等。

除了以上四种养壶恶习,茶友们还要记住千万别用钢丝球清洗茶壶,以免划伤茶壶。养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要求长时间跨度的陪伴,而这必定离不开细心和耐性。

你只需要掌握五点!就能凭茶香就能判断一款茶的好坏

阅读(184)

茶香,是很多人爱上喝茶的原因之一,茶香的稍纵即逝与捉摸不定更让人为之着迷。闻香不仅仅是辨别茶叶品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欣赏茶叶魅力的重要方面。

香气是决定茶叶品质优劣的关键要素之一,学会闻茶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品茶。那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去感受茶香呢?或许可以从闻茶的干香、温香、盖香、汤香、底香这五个方面入手。


干香
干茶香,指的是茶叶在干茶时期,尚未冲泡之前,所呈现出的香气,可以综合反映茶的内质、工艺及储存状态。

如果是新茶,可以通过嗅闻干香,感受到它的工艺以及品质。以绿茶为例,若干香有明显的毫香,那么有可能这款茶是碧螺春、都匀毛尖等。因为这类香气只有采摘嫩度非常高的茶,且经过搓毫工艺才能展现。

而对于有一定年份的茶,干香里蕴藏着很多的信息,找到这种规律就可以帮助我们去欣赏一款老茶。以乌龙茶老茶为例,发酵较轻的茶会转出梅香,发酵较重的茶则会渐渐转出乌梅香。

温香
温香是干香的延续,当茶叶投入温热过的器皿时,在温度的作用下产生蒸发香,香气更为直接。

温香可以说是对干香判断不明确时的一种扩展补充,视为一种醒茶的状态,但这种香气消逝得较快,需要细腻捕捉。

等看完汤色后再闻香,此时茶汤不烫不凉,最易辨别香气的浓度、高低,应细细地闻,注意体会香气的浓淡高低。

盖香
盖香中的“盖”,便是盖碗上的盖子。茶叶在冲泡之后,香气物质会随着上升的水汽凝结在盖子上。

盖香是区别茶叶品种特征及品质高低的重要环节,很多茶品的特征在杯盖上的表现都是很明显的。当然,盖香也是从茶的香气上对茶叶品质好坏进行评定的重要指标。

茶品在盖香上的表现主要有:品种香、花香、炭火味、果糖香等。此外,如存在工艺或储存的缺陷,会在高温香时最大程度地显现,如烟味、返青味等。

到了杯盖彻底冷却时,还能去感受冷香,冷香反映了茶香的持久性。

汤香
所谓汤香,即溶解在茶汤中的芳香物质后所释放出的香气。好的汤香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茶叶内的香味物质必须丰富;二是茶叶的存储密封性良好。

在品茶时,我们常常会谈到一个词叫落水香,与之相对的浮香。浮香,即漂浮在茶汤表面的香气,而落水香则是溶于茶汤的,在轻啜茶汤时,口腔里依旧能感受到香气,这是茶香优异的象征。

底香
经过冲泡之后,茶的叶底是具有香气的。高品质的茶,在经历数次的冲泡之后,叶片完全舒展。叶底香气清清爽爽的,柔韧光亮的叶底,余香依旧十足。

除了嗅闻叶底之外,茶汤被饮尽,吸附在杯子内壁上的香气被散发出来,这是遗留在器皿上的痕迹香,也叫挂杯香,挂杯时间越久,品质越优异。

通过闻茶的干香、温香、盖香、汤香、底香,感受香气的美好,品茶会变得越来越乐在其中。

我国各地的饮茶方式图鉴,第三种你肯定有试过

阅读(140)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故乡,种茶、制茶、饮茶皆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中国也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不同地区孕育着独具特色的饮茶方式。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我国各地的饮茶方式,喝过三种以上算是饮茶达人了。


北京大碗茶
北方人豪爽、粗犷,所以在饮茶方面也带有这种性格的烙印。喝大碗茶的风尚,在北方地区随处可见,特别是在大道两旁、车船码头,甚至田间劳作都少不了它的身影。

摆上一张简陋的木桌和几把小凳,茶亭主人用大碗卖茶,价钱便宜,便于过往的行人就地饮用。因为从前在北京前门大街多有这样的茶摊,所以就被人们称作北京大碗茶。

大碗茶的做法是选用性价比高的花茶,将清水直接注入大茶桶煎熬,然后用大碗盛好。无须做作的喝茶方式,比较粗犷,但颇有“野味”。

广东早茶
广式早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咸丰同治年间。当时广州有一种名为一厘馆的馆子,门口挂着写有茶话二字的木牌,供应茶水糕点,设施简陋,仅以几把木桌木凳迎客,聊供路人歇脚谈话。

后来出现了茶居,规模渐大,变成茶楼,此后广东人上茶楼喝早茶蔚然成风。直到今天,广东早茶中茶水已经成为配角,茶点却愈发精致多样。

这种传统文化随着广东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但没有消失的迹象,反而越来越成为广东人休闲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潮汕工夫茶
潮汕工夫茶,是广东省潮汕地区一带特有的传统饮茶习俗,潮汕的工夫茶最负盛名,蜚声四海,被尊称为“中国茶道”。

潮州工夫茶是中国茶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既是一种茶艺,也是一种民俗。

潮州工夫茶的冲泡,简而言之有四道工:一水、二洗、三冲、四泡。水需“蟹目水”,火候在将滚未滚,细泡半成之际:无泡过“生”,全滚太“老”,皆不可用;“洗”是要烫壶洗杯;“冲”是注水入壶;“泡”是注茶入杯,要领是“高冲低泡”,“高冲”可透茶叶,“低泡”不生水沫。

藏族酥油茶
藏族酥油茶是一种以茶为主料,并加有多种食物混合而成的液体饮料。藏语为“恰苏玛”,意思是搅动的茶。

先将适量酥油放入特制的桶中,佐以食盐,再注入熬煮的浓茶汁,用木柄反复捣拌,使酥油与茶汁溶为一体,呈乳状即成。喝起来咸里透香,甘中有甜。

酥油茶是藏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饮品,也是藏族人民待客、礼仪、祭祀等活动不可或缺的东西,极具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成都盖碗茶
盖碗茶起源于唐代的四川、盛行于清代的京师,宫廷皇室、世家贵族以及高雅之茶馆,皆重盖碗茶。盖碗茶宜于保温,故后来各地都流行。

盖碗茶,是一种上有盖、中有碗、下有托的茶具。又称“三才碗”,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

茶盖放在碗内,若要茶汤浓些,可用茶盖在水面轻轻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是其妙也。

无锡元宝茶
元宝茶茶艺是中国传统年俗,源于江南无锡一带的农村。青橄榄两头尖,形状如元宝,故用橄榄泡的茶称为元宝茶。同时青橄榄又名 “大福果”,且有“请过来”的谐音。

元宝茶,即普洱元茶,产于云南西双版纳易武地区。这种茶外形条索紧直如针,色泽嫩绿,毫尖银色,油润光滑。泡上一杯,其味芳香鲜醇,清凉解渴。

以上就是部分地方的饮茶方式,茶友们最喜欢哪一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