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叶水拉肚子怎么回事,一定记得避开这六种情况!

阅读(154)

一杯好茶,饮后令人神清气爽;一杯坏茶,喝了肚子能闹半宿。

如果大家在平时饮茶时,发现茶叶出现了以下六种情况,记得赶快丢掉,喝多了可是会要命的!


烟味
茶叶在制作过程中,由于炒茶的人技术不熟练,时间控制不当,就容易导致锅里的茶叶炒糊了,这时候出现的烟味是极为不愉快的。

如何辨别这类茶呢?其实也很简单,如果绿茶呈现微黑、枯绿、欠润的色泽,红茶枯暗,泡开后能够闻到一股较为浓烈的烟气,尝滋味时烟味也很浓,且不易消失,那便是劣变茶。

当然,也有例外,如传统工艺的正山小种,因为用松柴熏制过,茶叶自带松烟味,备受茶友青睐。

焦味
在茶叶炒制时,如果温度过高,或者翻炒不及时、不均匀,或就会让茶叶产生焦味。通俗的说,就是“炒糊了”,在口感上也自然欠佳。

如绿茶、乌龙茶、黑茶等制作时需要下锅杀青的茶,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茶叶很容易碎裂,闻起来有焦饭味或者锅巴的味道,冲泡后焦味依然存在,叶底卷起,不易伸展,上面有黑色斑点等异色。

霉味
毛茶在初制过程中,由于不够干燥或者贮藏地点潮湿等原因,茶叶内含有的水分增加,气温升高,发生霉变。

黑茶、熟普等渥堆发酵时,微生物控制不精准,也会导致茶叶霉变。

通过鼻子嗅闻会有明显的霉味,或者是茶汤颜色深并有粉状物漂浮在上面。那么这种茶确定是霉变茶,不能再饮用。

酸味
部分发酵茶在杀青、揉捻、初干后,需要摊凉,让它进行后发酵,第二天进行布球揉捻及再干燥。

如果在后发酵阶段,由于初干茶叶的含水量过多,致使微生物活动,茶叶将出现酸味现象。

如果热嗅、冷嗅和尝滋味时,都有一股馊饭味,就属于劣变茶。酸味茶一般汤色常常较为浑浊,如果气味特别严重,肯定是不能饮用的。

水闷味
在制茶时部分环节不精准,譬如杀青时未及时抖动茶叶,摊晾时堆的过厚,或水蒸气一直存在,都会让茶叶有水闷味。

如果采摘时刚好碰到雨天,或露水比较多,则会让鲜叶的含水量偏高。这样的原料制作出来的茶大部分情况下会香气低迷。

这一类茶叶,色泽灰黄不具油光,茶汤混浊不清且有闷味。

变色茶
各种茶叶都有着不同的外形、色泽,如果失去其独特色泽,即为变色茶。

以绿茶为例,绿茶变色茶为红梗、红叶,如果变红的程度较轻,看外形色泽正常,开汤后叶底有红梗但无红叶,可以适当饮用。

如果程度较重,看干茶色泽欠绿润或者带有杂色,冲泡后叶底有红梗、红叶,便不可饮用。

茶友们,不妨现在拿出家里的茶叶,对照上面的六种情况,看看你的茶叶品质如何。

全国各地的茶俗大盘点,你的家乡上榜了吗?

阅读(143)

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饮茶历史悠久,由于各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的不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俗。


江西:新娘茶
这个茶俗流行于江西婺源一带,姑娘出嫁前用红丝线把翠绿的嫩茶芽扎成绚丽的“花朵”,婚礼后新娘用这个“茶花”敬奉公婆及亲朋好友。

此外,新娘还会冲泡冰糖桂花茶,取甜蜜之意,向亲人传递吉祥如意的祝福。

茶与婚礼结缘,始于唐朝的文成公主,当年文成公主进藏,就把茶叶作为嫁妆带到了西藏。而古人之所以会将茶与婚姻结合,是因为他们认为“茶不移本,植必生子”,意味着从一而终,不移其志。

福建:斗茶
福建武夷山斗茶习俗由来已久,早在宋代,武夷山斗茶活动就已蔚然成风,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无不以此为乐。

苏轼就曾在诗中写到:“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斗茶是一场茶叶品质鉴定盛会,是一次种茶、制茶技术的行业竞技和交流。800多年来,从民间到官方,武夷山的斗茶赛事源源不断。

云南:白族三道茶
白族三道茶也称“三般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饮茶方式。三道茶最初只是白族用来作为求学、学艺、经商、婚嫁时,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祝愿,现在已经成为白族人民喜庆迎宾时的饮茶习俗。

第一道,“清苦之茶”。将茶置于砂罐内烤至叶色泛黄,注入已烧沸的开水,片刻后倾出茶水。

第二道,“甜茶”。茶为清淡的感通茶,放入大理特产的红糖、核桃仁、桂皮等配料一起煮,煮沸倾入茶杯品饮。

第三道,“回味茶”。配料极多,喝起来甜、酸、苦、辣俱全。

浙江:元宝茶
元宝茶,从字面上并不难理解,它带有“富贵”、“财富”之意。

元宝茶由杭白菊、金橘、橄榄组成,杭白菊象征吉利,金橘象征富贵,两头尖尖的橄榄象征金元宝。

橄榄、金橘、菊花在碗中起伏,趣味丛生,象征对客人的欢迎;招待宾客以元宝茶,祝福客人在新年好运,财源滚滚。

广东:叹茶与吃茶
广州地区的饮茶文化,又称为“叹茶”。“叹”之一字,有品味、享受之意。一日三叹,叹早茶、叹午茶、叹晚茶。

“叹茶”,不是独立的喝茶品茶,而是会和菜品、食品等进行搭配,酒楼是最常见的叹茶场合。

而吃茶主要在潮汕文化区域,工夫茶几乎从早到晚都不停歇,吃茶的家人或是来拜年的亲朋好友等都统称“胶己人”,3个瓷杯摆成品字形,依次斟满、轮番饮茶。

正是这些不同饮茶习俗和文化的大放异彩与融会贯通,中国的茶文化才得以源远流长。除了以上这些,你的家乡还有什么有趣的茶俗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分享。

为什么你买的茶不耐泡?有可能是这几个原因!赶快了解一下

阅读(166)

在评判一款茶叶品质的时候,除了色、香、味、形之外,很多茶友也会比较关注耐泡度,甚至很多人将耐泡度作为鉴别茶叶优劣的评判点。

不过,大多数人对此只停留于表面的判断,认为茶叶不耐泡,品质就是不好。但事实真是如此吗?西湖龙井的耐泡度就不及普洱茶,可西湖龙井的品质并不差。

难道将耐泡度作为评判茶叶品质的要素是错误的?不管耐不耐泡都是好茶?为什么不同种类的茶叶,耐泡度不同呢?

下面,小编就来一一为大家解开这些疑惑。


耐泡一定是好茶吗?
耐泡度,顾名思义,就是茶叶是否经得起冲泡的一个标准。耐泡体现了茶叶内含物质丰富,但是与茶叶好坏并无绝对关系,耐泡度只是判断茶叶质量的一个方面。

不同的茶类有不同的特点,要判断茶叶的品质,要综合其干茶、香气、滋味、叶底等因素,不能用是否耐泡来一概而论。

只不过,同样的茶类,一般来说,茶叶越耐泡、滋味越醇厚、香气越丰富,品质越好。

决定耐泡的因素

1、茶树品种

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直接影响着茶叶的耐泡度。而各种茶叶的茶多酚含量是不同的,这也就决定了不同茶叶的耐泡度也不同。

相对来说,茶叶中主要成分茶多酚含量乔木种最高,其次为半乔木、灌木,大多数的普洱都是采用乔木型的叶片制作而成,属于较耐泡的一类。

2、茶树树龄及叶片老嫩

茶树树龄越大,滋味越醇厚,耐泡度越高,这也是有的茶友追捧古树茶的原因之一。

粗老的原料,其内涵物质比较丰富。正因此,全是芽尖的茶比较不耐泡,而一芽两叶或者三叶耐泡度就要高一些。

如:绿茶的原料一般较嫩,嫩芽的酚氨比很高,鲜美清香。而乌龙茶采到一芽三四叶,芽叶连枝,叶片有一定的成熟度,相比绿茶更耐泡。

3、制作工艺

不同的制茶工艺也会对茶叶耐泡度有影响。比如发酵,经过发酵的茶叶,其内含物质更加丰富,更加耐泡。像黑茶这种发酵程度较高的茶,其耐泡程度比不发酵的绿茶自然要高一些。

又或如揉捻,同样的原料如果揉捻程度过重茶汁浸出就会很快,那茶叶的耐泡度就会下降。

除此以外,茶叶的整碎度也会影响耐泡度。越完整的茶叶越耐泡,茶叶碎末一般很容易会泡出味道。

4、冲泡手法

前面三点主要是茶叶自身的影响因素,接下来再来说说人为的影响因素。

泡茶时如果开始没泡好,就会影响后面的口感。冲泡的温度不适宜,浸泡时间过长,茶水比例不对,都会使茶叶内含的物质过早析出,后面的味道就会变淡。

另外,很多茶友都是茶汤见底才续杯,正确的做法其实是留至三分之一续杯,可以有效保证茶汤滋味。

总而言之,耐泡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款茶内含物质的丰富程度和品质的高低,但耐泡度并不是判断一款茶是否优质的充分必要条件。

抹茶就是碾磨成粉的绿茶?这是真的吗?

阅读(148)

抹茶冰淇淋、抹茶拿铁、抹茶蛋糕……抹茶以清新的口感征服了无数吃货,涌现了大批网红抹茶店,前去打卡品尝的人不在少数,抹茶的知名度也越来越大。

因为外观看起来和绿茶粉相差不大,很多人都将抹茶认作是碾磨成粉的绿茶,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抹茶是什么?
在了解抹茶与绿茶粉的区别之前,我们先知道一下什么是抹茶。

抹茶是以无公害优质鲜叶为原料,经碾磨而成的天然超细蒸青绿茶粉末。如果从六大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来划分,抹茶属于蒸青绿茶中的再加工茶类。

抹茶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发展于唐朝,宋代达到鼎盛。但可惜的是自明代以来,就改用茶叶冲泡喝汤。

目前在世界上颇有盛名的日本茶道和日本抹茶,就是通过1191年遣唐使荣西在中国学成后带回日本,抹茶在日本得以保留、继承和发扬光大。

抹茶与绿茶粉的区别

第一,制作工艺不同。

抹茶和绿茶粉都是以绿茶为原料加工而成的茶叶细粉,乍看之下的确十分相似,都具有绿茶的色、香、味和营养价值等特性。

但是,从选种、栽培、杀青再到研磨等各个生产环节,抹茶的制作过程都比一般的绿茶粉更为严格、更加特殊。

杀青是加工的第一道工序,目的是通过高温处理来蒸发掉鲜叶中的部分水分,延长茶叶的保质期。

普通的绿茶粉对茶叶的杀青方式没有特殊要求,蒸青、炒青、烘青的绿茶均可作为绿茶粉的制作原料;而抹茶的制作必须采用蒸青的杀青方式,即通过高温蒸汽来对鲜叶进行初加工。

此外,茶叶的研磨也是抹茶加工的另一个关键工艺。普通的绿茶粉通常是将杀青烘干后的茶叶直接进行快速粉碎;抹茶的研磨过程则要讲究得多,一般要先经过粉碎、过筛、去梗之后,再进行精细的研磨加工。

第二,品质特征不同。

抹茶和一般的绿茶不同,绿茶是让茶叶在水里浸泡后移除。至于抹茶,喝的是全部的茶叶。

抹茶口感上苦涩感弱而回味甘甜,普通绿茶粉则没有这种口感。绿茶粉冲泡出来的茶,呈草绿色,泡沫少,口感泛苦。

颜色上,抹茶呈现鲜亮的青绿色,而绿茶粉则是浅绿色。抹茶和绿茶粉所散发的香味也不同,好的抹茶会有一种独特的“海苔香”。

除了色香味上的区别,抹茶粉末远细腻于绿茶粉。

抹茶粉通常在800-1000目左右,目数越高,抹茶的溶解度越好,越容易被人体吸收。而市面上一般的绿茶粉的目数通常在300目左右。

综上所述可知,抹茶是绿茶粉,但绿茶粉却不一定是抹茶。不过,市面上有不少不良商家将绿茶粉充当抹茶售卖,茶友们一定要睁大眼睛辨别,可别买到冒名顶替的抹茶了。

适宜夏天吃的酸性食物(夏天多吃酸性食物的好处)

阅读(124)

由于现在的气温正在慢慢的上升,人消耗的能量也会变得越来越大,而且,天气炎热的时候也会影响到我们的食欲。有这么一句俗话:“夏食酸,病不沾”。酸味食物不仅能帮助我们身体去除油腻,还能消暑祛火和去除潮气,从而改善天气炎热给我们身体带来的损耗。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酸性食物吧。

夏天为什么要多吃酸性食物?
1、 能敛汗祛湿
夏季温度高导致出汗多,从而容易丢失津液,需要适当吃点酸性的食物,酸性食物中的酸味有敛汗祛湿的作用,可补充流汗过多而耗气伤阴。

2、 杀菌防病
夏季湿热的天气,食物容易发酸寄生细菌,酸性食物具有杀菌作用,夏季使用酸性食物可以增进食欲,杀菌等功效

3、 有利于营养的吸收
夏季人体消耗量大,营养物质补充量也需跟上,饮食中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C、B1、钙等,多吃酸性水果和食品可以增加和帮助钙、维生素等营养素的吸收。

酸性食物有很多,大都是水果如:番茄、柠檬、草莓、乌梅、葡萄、山楂、菠萝、芒果、猕猴桃等等,这些水果的果汁都是比较酸的,多食用可预防流汗过多耗气伤阴,又能生津解渴。此外,很多人一到夏天就没有食欲,吃一些酸的水果有助于健胃消食。除了水果之外,夏天还可以多吃点醋,夏季也是胃肠疾病的高发季节,醋酸可以杀菌消毒,因此加一些醋还能防止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为什么有的普洱茶那么便宜(影响普洱茶价格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阅读(128)

普洱茶是产自于普洱市的一种茶,有普洱生茶、普洱熟茶、散茶、紧压茶和乔木茶等种类。普洱茶里面都含有氨基酸、茶多酚、茶碱以及皂甙类和黄酮类等物质,是具有舒张血管、暖胃养胃的功效。而且,普洱茶耐贮藏,适合烹煮或者直接饮用,那你们知道为什么有些普洱茶的价格贵?有些普洱茶的价格便宜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普洱茶的价格是由其价值而决定的,会围绕着供求关系上下波动之外,也还有市场炒作等等的因素,而且上万元的普洱茶和几块钱的普洱茶是有本质上的区别。首先从原料上看,普洱春茶价格低的有几十元一公斤,贵的则有几万元至十几万一公斤,甚至有些名山名寨由于产量少、名气大每公斤价格基本都在万万以上。再者,鲜叶的价格落差很大,主要是由于树龄不同、产地不同、受人为影响不同,这几个因素综合导致茶叶的滋味、品质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在价格上也是有所不同的。

在原料上受古树和山头的影响,古树价格贵,拼配价格便宜,而采摘的原料分等级,嫩度越高价格越贵,嫩度越低价格越低;另外储存年份越长价格也是越贵;制作工艺好的普洱茶,口感醇厚,滑爽,因此价格也就贵。

所以影响一款普洱茶价格的因素有很多,茶好不好也不是全看价格,也只有自己亲身试过、尝过,并觉得好的普洱茶才是最真实的,除了名牌名山之外,也许在中等价位中您也可以找到一款适合自己口味的普洱茶,那就是好的普洱茶,是无价的普洱茶。

快速了解中国六大茶类的关键工艺,看完这一篇全懂了

阅读(137)

中国茶叶种类繁多,主要被分为六大茶类。这六大茶类是以鲜叶在加工过程中是否经过酶促氧化及氧化程度,再结合干茶茶色的不同而进行分类的。

一片鲜叶,不仅可以变成绿茶,也可以变成红茶或其他茶类,而这主要是通过不同的加工工艺去控制的。

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下六大茶类的最为关键的制作工艺,了解不同茶类的色、香、味、形从何而来。


绿茶——杀青
杀青是绿茶加工的关键之处,杀青通过高温破坏和抑制鲜叶的活性酶,阻止鲜叶的进一步氧化,从而达到“鲜绿”的效果。

同时,通过杀青蒸发叶内的部分水份,使叶子变软,为揉捻造形创造条件。

随着水分的蒸发,鲜叶中具有青草气的低沸点芳香物质挥发消失,从而使茶叶香气得到改善。演变成绿茶特有的清香,有的还有炒栗子香。

对于“杀青”这道工序来说,最难的便是如何平衡“鲜绿”和“除青气”之间的关系。“杀过头”会影响成品的颜色;而杀青程度不够,茶叶青气过重则会影响茶汤的口感。

影响杀青质量的因素有杀青温度、投叶量、杀青机种类、时间、杀青方式等。

白茶——萎凋
白茶的萎凋并不是鲜叶的单纯失水,而是在一定的外界温湿度条件下,随着水分的逐渐散失,各种酶的激活,茶多酚、氨基酸素等物质变化,鲜叶的青草气消退而产生清香,成茶的滋味醇鲜而不苦涩。

很多茶友对日光萎凋工艺存在着很大的误解,认为就只是简单地晒太阳,没有技术含量,其实不然。

萎凋的时间、萎凋的程度都是有讲究的,要控制铺晒的厚度,何时“摊出”和“收起”等等。

日光强度、温度、摊放的厚薄都需要谨慎把握,晾晒到一定程度烘干即可。在晾晒过程中,白茶微微发酵,产生淡淡的花香和纯净的甜味,还有日晒的香气。

黄茶——闷黄
闷黄是加工黄茶最重要的技术工序,是形成黄茶特点的关键,一般在揉捻前后或初烘后对在制品茶加以堆积或湿布覆盖,经一定时间让茶坯在水热作用下进行非酶性的自动氧化而形成黄色。

黄茶的闷黄过程保留了85%以上的鲜叶内含物质,同时富含茶多酚、氨基酸和可溶糖、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影响闷黄的因素主要有茶叶的含水量和叶温。含水量多,叶温愈高,则湿热条件下的黄变过程也愈快。

乌龙茶——做青
做青,主要目的有两个。其一是降低整个叶片的含水率;其二是为了让茶青内部发生一些化学反应,使得乌龙茶的基本品质得以显现。

做青要求缓慢地进行内含物的转化和积累,所以做青环境的温湿度要相对稳定,一般室温在18~26℃,相对湿度65%~80%。具体温湿度的调节随所加工的乌龙茶产品类型而异。

做青技术性强,时间长,化学变化复杂,应根据气候条件、茶青老嫩、晒青程度而灵活掌握,生产实践中往往采取“看青做青、看天做青”的方法。

红茶——发酵
发酵在整个制茶工艺中的地位都是举足轻重的,而红茶作为全发酵茶,发酵便是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

通过这道发酵工序,茶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氧化,使得青气退去,逐渐转化为甜蜜的果香。

它是形成红茶色、香、味品质特色的关键工序,良好的发酵才能形成较多的茶黄素和茶红素,以及更多的滋味和香气物质。

黑茶——渥堆
鲜叶经过简单的炒制,自身的酶在高温的作用下基本上已经失去活性,接着把叶片堆放在了一起,被称作“渥堆”。

无数沾染到了茶叶的微生物不停地繁殖代谢,产生大量的热量和活性很高的酶。

茶叶经过渥堆后碳水化合物、水化果胶、水浸出物增加,茶多酚降解,这些变化使茶汤变得甘、滑、醇、厚。

渥堆也有轻重之分,如果从同时期茶品的茶汤来看,渥堆程度越重,茶汤颜色就越深,反之则越浅。

不知道这4大影响茶叶品质的因素,就别再说自己爱茶了

阅读(118)

打开某电商平台,茶叶有很多9.9包邮的,当然高于千元的也不在少数,为什么茶价相差甚远?

虽说茶价与稀缺性、市场炒作不无关系,但究其缘由,茶叶的品质才是关键。

那么,是什么决定了茶叶的品质呢?今日不妨跟着小编一探究竟,或许对于你以后选购茶叶有一定的帮助。


茶树品种
茶树的品种成千上万,不同种类的茶树,其成份及其比例、气味、滋味、形状、色泽都会有不同。

茶树中有传统品种,例如人们熟知的青心乌龙、青心大有、铁观音、水仙、佛手等;还有一些改良品种,如从印度移植来的阿萨姆。

虽说可以按照相同工艺制作出同一种茶,可茶树品种不一,那滋味全然不同。

同山坡、同树种和树型、栽培管理方式及养分都相同的高龄老树茶之味,比低龄嫩树茶纯厚又甘甜,也更耐泡。

而低龄嫩树茶味,比高龄老树茶苦涩。可见树龄也是自身条件之一,历经岁月的洗礼的老树愈加富有内蕴。

生长环境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士,茶叶亦如此。生长在同类土壤的同种茶,所处的气候不同,其茶质也不同。

茶树喜阳耐阴,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日平均温度15~25℃。在这个温度范围之内,茶叶生长适度,茶叶品质最好。

茶树生长喜欢漫射光而不喜欢强光直射,因此光照强度决定了茶树光合作用的强弱。

即使是同种类的茶,其所生长的土壤不同,其成份及其比例、气味、滋味、色泽也会有别。

茶林及其周围有芳香者,其茶叶气味尤佳;茶林及其周围有异味者,其气味劣。

茶叶采制
春季雨水充沛、气候温和,新长出的茶芽叶肥厚,色泽翠绿。因此,春季往往是一年中茶叶品质最好和最适合采摘的时期。

芽茶类的茶青以芽心为主,叶茶类的以开面叶为主,且老嫩程度要力求一致、采摘的断口要整齐。否则,如若断口被掐伤或将皮拉扯掉,会影响到后续的发酵。

采得越嫩而短,其形状、色泽等越理想,涩味越重且不耐泡;采得越老而长,其形状、色泽等越差,甘甜味和香气越浓且更耐泡。

而茶叶的制作工艺,涵盖了一系列系统而复杂的制作过程,不同茶类的制作工艺流程都是有所区别。

制作过程中的每一工序或环节,都会影响茶叶品质,只要稍微不当,茶叶的品质就会出现问题。

贮存条件
在储存流通、销售过程中,应注意茶叶的保管和存放的环境,以免引起品质的劣变。

茶叶买回之后要贮存在专用的罐子里,放在阴凉干燥处,罐子应防潮、无杂味、且不透光。

由于茶叶吸附性强,又易吸收异味,再加上茶叶的香味成分大都是经过再加工而形成的,所以比较不稳定,极容易自然挥发或氧化消失,因此应该将茶叶存储在无异味,密闭、干燥、避光、低温的环境。

以上是影响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不过实际制茶过程中是没法让这些因素固定不变的。当我们评判一款茶的品质时,不应该局限于某一个或某几个因素,而应该通过综合的表现来评判。

高山云雾真的出好茶吗?这是不是茶叶溢价的噱头?

阅读(150)

茶友们,应该都听过“高山云雾出好茶”这个说法吧?

要知道无论是在茶叶市场上,还是学术上,关于“好茶”的争议并不少。

那么,为什么“高山云雾出好茶”这个说法没有太多人反驳,甚至还得到了无数茶友的认同?

茶叶被打上“高山云雾”的标签,价格高些似乎也变得合理。“高山云雾出好茶”到底是不是真的?亦或这只是商家赋予茶叶溢价的噱头?


生长环境对于茶叶品质的影响
首先,“原料决定上限,工艺决定下限”,好的原料是一款茶的基础,没有好的原料,就算工艺再好,也不能成为一款好茶。

茶树所在的山场的纬度,光照,温度,水分,地形,地势,海拔,气象条件和土壤条件等自然环境,都会影响到茶树的生长,更多的影响到来茶树叶片中内质成分的累积。

那么,“高山云雾”对于茶叶原料的品质有什么影响呢?

高山云雾真的出好茶吗?

第一,气温低,香气高。

高海拔地区气温低,而气温会随着海拔高度而变化,一般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便下降0.6摄氏度。

在低温的环境下,茶叶生长缓慢,这样有利于维持新梢组织中的可溶性含氮化合物,同时茶叶中的不少芳香物质也随着海拔高度的提高而增加。

正因此,高山茶的香气会比普通平地茶来得更加高扬、悠长。

第二,温差大,口感佳。

海拔越高,昼夜温差越大。白天茶树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物质,而晚上环境进入低温,茶树叶片的背面呼吸气孔关闭,此时呼吸消耗减少。

所以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远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从而使得营养物质得到贮存,蛋白质、 氨基酸和维生素含量增加,故此,高山茶比平地茶的滋味感更强,耐泡度也更高。

第三,糖类物质丰富。

茶叶中的糖类物质是决定茶汤粘稠度、茶叶芳香物质的形成以及判断茶叶老嫩程度的物质基础。

高山上海拔高,气温低,光照条件好,茶叶的光合作用增强,有利于糖分的累积。同时山中湿度较大,能够抑制多糖中纤维素的合成,使茶叶保持鲜嫩。

第四,高海拔,无污染。

高山地区因为海拔高,所以植被的覆盖率也高,这样的生长环境有利于调节周围小环境的空气湿度,同时能改善茶树生长的光照条件,使得茶树生长旺盛。

这样一来,茶树的抵御能力与生长性增强,虫害自然就少了,所以其茶园管理的方式也会更加还原大自然,从而无需使用农药。

总之,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光照条件好,云雾湿度大,这些环境因素共同造就了高山茶丰富的内质。

冲泡过后的高山茶,茶香浓厚、茶汤鲜甜,自然而然就有了“高山云雾出好茶”这个说法。

别划走!进来对号入座,看看你是茶小白还是资深老茶客

阅读(137)

从茶小白到资深老茶客,不同时期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有所不同。久喝茶的人,身上会很自然地沾染上一些“习气”,让人一眼就看出来。

今天就来给大家盘点一下,从茶小白进阶成老茶客,到底会发生哪些变化呢?快来对号入座!


爱上囤茶
爱喝茶的人,遇见好茶总忍不住买下,觉得长期喝同一种茶未免太过于单调,不知不觉中囤了不少茶,逢年过节时更甚。

对于茶人来说,囤茶不仅是为了日常品饮,还因为茶叶有着极高的收藏价值。尤其是像普洱茶之类的发酵茶,越陈越香。

不过要记住,不同茶类的囤放环境和保存方法有所差异,所以在囤放时要记得提前了解,避免存放的茶叶受到损坏。

茶周边全都买
一入茶门,深似海。爱茶人但凡看见好看的品茗杯、喜欢喝的茶、漂亮的茶席、精致的盖碗,必须收入囊中才肯罢休。

随着茶龄的增长,家里的茶具也越来越多。这么多茶具怎么用得完?当然是换着用了。专壶专茶,泡茶更好喝而且也不会串味。想用哪个杯子用哪个,看心情随意选择。

或许在外人看来匪夷所思,毕竟一壶一杯足以饮茶了。但对于爱茶之人而言,实在是一种享受,每天用不同的精致茶具,品饮一泡好茶,人生足矣。

一日不可无茶
初入茶门时,喝茶还未完全融入生活,喝茶的量和频率不高。

当喝茶已然成为一种习惯,一天不喝茶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就是老茶客的真实写照。

一整天水杯里都少不了茶叶,别人是晚上喝茶睡不着,老茶客是要喝茶才睡得香。

泡茶强迫症
对于爱喝茶的人来说,泡茶时,茶具、温度、水质、泡茶步骤等环环相扣,至关重要,其中一项出现问题,茶叶味道也会发生很大变化。

例如茶具的使用,瓷质茶具要用来泡一些风格清扬的茶类,如原料较嫩的绿茶等;紫砂茶具要用来泡厚重风味的茶,尤其是重发酵、重焙火的茶以及老茶;玻璃杯要用来冲泡绿茶、黄茶、白茶等。

这些讲究,对于不爱喝茶的人来说,是非常繁琐的事情。但对于爱喝茶的人而言,这是泡茶中的仪式感,它看似琐碎,却值得让人去用心记住。因为最终收获到的,是最美丽的滋味。

喝茶喝刁
老茶客喝过了很多的茶,而且所选择的茶的品质在不断变高,阅茶无数之后,自己的口腔是有记忆的,知道什么茶好喝,什么茶不好喝,会有自己比较喜欢的茶类。

一般长时间喝品质好的茶之后,再喝稍微次一点的茶,香气、口感、滋味的缺陷一喝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