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关于茶叶造假、以次充好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以至于有些茶友认为,还是古人好,至少茶叶都是真材实料的。
但事实上,假茶不只是现代有,从茶叶出现那天起,就有茶叶造假了。只要茶叶有利可图,就会有贪图利益的商贩通过造假茶叶牟利。
从古至今,不良商贩造假的手段也是千奇百怪,甚至连皇帝敢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古人是如何造假茶叶的!
西晋时期:大将军买到假茶
翻阅典籍,从现有的史料看来,中国茶叶造假最早可追溯至西晋时期,距今约有2000年左右。
在西晋大将军刘琨所著的《与兄子南兖州刺史演书》中记载,“前得安州干茶二斤,姜一斤,桂一斤,皆所需也。吾体中烦闷,恒假真茶,汝可信致之”。
这是西晋大将军刘琨写给自己侄子刘演的一封信,信中提到自己前段时间买了一些茶,结果喝完身体烦闷很不舒服。
这一段可以得知刘琨极有可能是买到了假茶,于是他写信千叮咛万嘱咐,希望自己的侄子可以辨别真假茶,别被不良商贩欺骗了。
在当时,连身居将军高位的刘琨都喝到假茶,足可见当时造假茶叶有多普遍。
唐朝:槐、柳嫩芽冒充茶
茶圣“陆羽”在我国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中记载了茶叶造假的手法:“采不时,造不精”。
且提到了“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说明茶叶造假对身体的危害,若是人饮用了,特别容易生病。
关于唐朝人是如何造假的,在《本草拾遗》中有相关的记载,“市人有用槐、柳初生嫩芽叶杂之。”
现代人以次充好,所使用的原料是老梗、老叶,至少还属于茶叶的范畴,而唐朝人直接使用槐、柳的嫩芽。
当时的人对于茶叶的甄别能力有限,甚至有些人连茶叶长什么样子都不清楚,再加上唐朝并没有关于茶叶造假的治理方法,致使茶叶造假盛行。
宋朝:茶叶造假连皇帝都骗
到了宋朝,茶叶的造假进入了“鼎盛时期”,不但出现掺杂假茶、染料假茶,甚至连给皇帝上贡的茶都会造假。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写道:“比又有贪利之民, 购求外焙已采之芽,假以制造,研碎已成之饼,易以范模,虽名氏采制似之,其肤理色泽,何所逃于鉴赏哉”。
指的是有些贪利的商贩,购买外地的鲜叶作为原料,有的甚至将外地茶饼碾碎,另换模型重新压制。
这些造假茶的外形,虽然看起来像名家大师之作,但其外表的纹理和色泽,很难逃过懂茶之人的鉴赏。
比起唐朝时用槐、柳嫩芽冒充茶,宋朝造假茶变成了以次充好,在茶叶产区上动了歪脑筋。
宋徽宗可以在书中如此详细描写造假茶的手法,肯定是见过,甚至是喝过这种造假的茶叶。
此外,宋朝为了保证税收,设立了防止茶叶造假的法律,如果售卖假茶到达两百斤以上就要被砍头。
明清:设立机构打假
明代《茶说》中提到:“其余杭浙等产,皆冒虎丘天池之名,宜池等产, 尽假松箩之号。此乱真之品,不足珍尝者也”。
和宋朝一样,明代造假依然是以次充好,购买外地的茶叶,充作是名产区的茶叶,以此来牟利。
明代同样严打卖假茶的行为,甚至设立了专门打假的机构——“紫阳茶坊”。
到了清朝,由于茶叶对外贸易十分昌盛,茶叶造假风气非但没被削弱,还愈发猖狂。在出口茶叶时,以为外国人不懂茶,就在一斤茶里掺杂了二两杂质。
为了打击这种行为,政府不仅会对茶叶进行定期抽检,还给茶商颁发营业执照和注册商标,要是发现茶叶造假,所有的茶叶都要充公。
综上,古人造假茶叶大多是以次充好,而现代人茶叶造假的方式花样更多,对身体危害也更大,譬如香精茶、药残超标茶、加糖红茶等,茶友们买茶时一定要擦亮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