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茶类,选用什么茶具冲泡最好喝

阅读(604)

绿茶类型:

绿茶属于未发酵的茶类,并且大多数的原叶都是比较鲜嫩,而且耐泡度较低,3-4泡过后滋味会开始慢慢地变淡。

一、茶具的选用

冲泡绿茶最合适可以选择透明的玻璃杯,特别是在冲泡一些名贵的绿茶比如西湖龙井,碧螺春等,玻璃杯最佳,其次是选着白瓷盖碗也是不错的选择。

二、水温的控制

冲泡绿茶时我们选用85℃的水温比较合适。太高的水温不利于及时地散热,茶汤会被闷得泛黄,口感苦涩,带熟汤之气。同时可以根据品种的不一样,时节,鲜嫩度的不同,水温的可以适当的调节。


红茶类型:

红茶是属于全发酵的类型的茶叶,需要较高的温度才能更好地发挥出茶叶的香气,红茶的冲泡分为温杯、投茶、注水、出汤四个步骤。

一、茶具的选用

冲泡红茶建议使用白瓷盖碗冲泡,白瓷盖碗其次用玻璃杯也是可以的,

二、水温的控

冲泡时先将茶具烫洗一次,然后将茶叶5g投入盖碗中,茶水比例为1:20,当热水开始沸腾后约30秒的时间内水,这个温度是最适合不过的。快速出汤,最后将茶汤倒入茶杯饮用,一般可冲泡5次左右,同时出汤时间需要注意出汤时间,不宜长久闷泡。

白茶类型:

白茶属于微发酵的茶类,且品类众多,不同等级的品种冲泡的方法不一样

一、茶具的选用

冲泡红茶建议使用白瓷盖碗冲泡,另外也可以使用玻璃杯,其实对于一些年份较久的老白茶可以使用煮茶器。

二、水温的控制

白毫银针由于茶芽纤长细嫩,所以水温不宜过高,90度左右即可;冲泡时,热水不可直冲茶芽,应当沿杯壁入冲,这样即不会损伤茶芽品相,又能避免茶芽大量脱毫造成茶汤变浊,影响其汤色和美感。

白牡丹冲泡冲泡的水温应该控制在90-95度之间,太低的温度很难将白牡丹茶叶的滋味体现出来,水温若过于高,则会伤及芽头,影响美感。

 贡眉、寿眉、老白茶、紧压白茶冲泡时建议用95-100度的水,而且可以多泡一会,这样,就会充分品尝到茶的醇厚浓郁。

青茶类型

因为外形青褐,故称为青茶,也叫乌龙茶,属于半发酵的茶类

一、茶具的选用

乌龙茶有各种不同的种类,所以茶具的选择也大有不同,大红袍或者清香型的乌龙茶可以选择用白瓷泡。浓香型的乌龙茶可以选择用紫砂壶这种茶具,可以融合乌龙茶的香气。铁观音中的浓香型茶叶可以用紫砂壶泡。

二、水温的控制

由于乌龙茶采摘的原料为成熟茶叶的茶枝新梢,所以他那些名贵细嫩的茶叶对温度的要求有所不同。用100℃的水温来冲泡最为合适,温度高,茶叶浸出率高,茶叶中的有效成分才能被有效地浸泡出来

黄茶类型

属于轻发酵的茶类,制茶的工艺与绿茶相似

一、茶具的选用

 冲泡黄茶最好用透明的玻璃杯,并用玻璃片作盖。用这样的杯子泡黄茶最能展现黄茶的神韵。另外的用盖碗冲泡黄茶也是非常便捷的选择,可以节约泡茶的时间。 盖

二、水温的控制

一般的情况下黄茶的冲泡水温不需要太高,只需要80度以上90度以下的水温即可。因为黄茶里面很多元素如果长期的沸煮或者是用90度以上的水泡就会遭到破坏,因此,最好的水温是85度左右的水。

黑茶类型

黑茶粗大黑褐,陈香醇厚,属于全(后)发酵茶类(发酵度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一、茶具的选用

盖碗款式众多,外形漂亮,同时包容性强,用来冲泡喝茶也是不错的选择。陶壶由于其质感古朴和历史悠久的黑茶搭配也是不错的选择,同时选用紫砂壶来重拍盖碗也是不错的选择,两者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二、水温的控制

黑茶极耐泡,可随时添加开水,一杯黑茶甚至可以从早到晚喝一天,要求水温较高,一般要控制在100℃。砖茶要在火上连续煮着喝才能品出味道来。茶匙量取约5克左右,按1:40左右的茶水比例,加入适量的沸水冲泡,较嫩的多透少闷,粗老的则多闷少透。

关于贡茶(古代中国朝廷用茶)你知道多少?

阅读(541)

贡茶制度起源于西周,是中国封建礼教的象征。当时巴蜀作战有功,册封为诸侯,想周王纳贡时其中就有茶叶的存在,中国古代的宁波盛产贡茶,以慈溪县区域为主,其他的省,府几乎难以与之匹敌。后来由于随着清朝的灭亡,贡茶的制度才随之消亡。

对于贡茶历史上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首先,贡茶是对茶农的残酷剥削与压迫,他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税制,让茶农们深受其害,对于茶叶的生产是极其不利的。但是另外的,由于贡茶的对品质的苛刻与追求创新的欲望,客观上的讲也是促进了制茶技术的改进与提亮。

贡茶的起源

贡品有:五谷六畜、桑蚕麻紵(zhù)、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鴙(zhì)、黄润鲜粉。贡单后又加注:“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支,蔓有辛蒟(jǔ),园有芳蒻(ruò)香茗。”香茗,即茶园里的珍品茶叶。但这仅仅是贡茶的萌芽而已,既未形成制度,更未历代沿袭。

唐代的贡茶制度

唐代贡茶制度有两种形式:

唐代是我国茶叶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佛教的盛行更是推动得了茶叶的发展传播。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南移,江南茶叶种植发展迅速,手工制作坊相继出现,茶叶初步商业化,形成区域化和专业化的特征,为贡茶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唐代贡茶制度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

是选择优质的茶叶产区,令其定额纳贡。在当时有名的茶叶有:第一的是雅州蒙顶;第二是常州阳羡茶、湖州紫笋茶同列第二;第三便是荆州团黄茶

第二种

选择交通便利的,生态环境好的,产量集中的茶区,由朝廷直接设立贡茶院,专门制作贡茶。如:湖州长兴顾渚山,东临太湖,土壤肥沃,水陆运输方便,所产“顾渚扑人鼻孔,齿颊都异,久而不忘”。

唐代的贡茶制度

到了宋代,贡茶制度沿袭唐代。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朝廷特颁置龙凤模,派贡茶特使到北苑造团茶,以区别朝廷团茶和民间团茶。片茶压以银模,饰以龙凤花纹,栩栩如生,精湛绝伦。从此,宋代贡茶的制作走上更加精致、尊贵、华丽的发展路线。

宋代的贡茶在当时人的心中已不仅仅是一种精制茶叶,而是尊贵的象征。北苑生产的龙凤团饼茶,采制技术精益求精,年年花样翻新,名品达数十种之多,生产规模之大,历史罕见。仁宗年间,蔡襄创造了小龙团;哲宗年间,改制瑞云翔龙。

元代的贡茶制度

由于元代统治者的民族性、生活习惯以及茶类的变化等原因,使唐宋形成的贡茶规模遭到冲击。元代的贡茶与唐宋相比,在数量、质量及贡茶制度上都3呈平淡之势。元朝保留了一些宋室的御茶园和官方制茶工场,并于大德三年(1299)在武夷山四曲溪设置焙局,又称为御茶园。贡茶每年进献约5千克,逐渐增至约50千克,而要求数量越来越大,以至于每年焙制数干饼龙团茶。

明代的贡茶制度

明代初期,贡焙仍沿用元代旧制,贡焙制有所削弱,仅在福建武夷山置小型御茶园,定额纳贡制仍然实施。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深知茶农疾苦,看到进贡的龙凤团饼茶,深感茶农的不易和不堪重负团饼贡茶的昂贵和繁琐,因此专门下诏改革,此后明代贡茶正式革除团饼,采用散茶。

清代的贡茶制度

到了清代,茶叶进入了鼎盛的时期,这期间形成了著名的茶区和茶叶市场。如建瓯茶十人,多则百余人,从事制茶业的人员越来越多。据江西《铅山县志》记工人二三万之众,有茶行48家”。

在出口的农产品之中,茶叶的占比非常的大。清代前期,贡茶仍旧沿用前朝产茶州定额纳贡的制度。到了中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因素的增长,贡茶制度逐渐消亡。清宫除常例用御茶之外,朝廷举行大型茶宴与每岁新正举行的茶宴,在康熙后期与乾隆年间曾盛极一时。

清代历朝皇室所消耗的贡茶数量是相当惊人的,全国七十多个府县,每年向宫廷所进的贡茶即达6950余千克。

好茶必须配好水,对于水你了解多少

阅读(433)

在唐代苏廙《十六汤品》中说道:汤者,茶之司命,茗茶而滥汤,则与凡末同调矣,明人许次纾在《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由此可见一款好茶需要配一款好的汤水才能泡出茶叶其中的滋味。

水分值为软硬之分的,简答而通俗一点的回答就是因为自来水没有进行软化,水中矿物质含量浓度很高,每升水含 8 毫克以上的镁离子钙称之为硬水,反之则为软水,而矿泉水经过加工后,水质变软了,对茶叶的影响小,更适合冲茶叶冲泡。

一般来说硬度小于150mg/L的水称为“软水”;硬度大于150 mg/L的水称为“硬水”。

自古有言茗茶配名水,众多天下第一泉林立无不源于茶而起。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明确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一般说来,天然水中,泉水是比较清净的,杂质少,透明度高,污染少,水质最好。但是,也由于各处的环境不同,水源地流经途径不尽相同,所以其中的一些内涵物质,比如溶解物、含盐量与硬度等均有很大差异,因此并不是所有泉水都是优质的

酸碱度(pH值)

水质的酸碱度会影响茶汤的色泽。当pH大于5时,汤色加深;PH达到7时,茶黄素就倾向于自动氧化而损失。反之,PH值越低时,茶汤的颜色就越浅,鲜爽度和口腔中的收敛感就越强。

溶解度

茶水的软硬程度直接影响的是茶叶内有效成分,软水中含有其他的溶质较少,使得茶叶有效成份的溶解度高,那么茶汤中能够使茶叶本身的滋味得到充分地得到发挥和表现,比如是绿茶表现出来的鲜爽度高,红茶表现出来滋味醇厚饱满。而硬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和矿物质,茶叶有效成份的溶解度低,故茶味淡。

总结:选择一合适的茶水,要根据茶叶自身的特点去选,我们选择水要结合实际,根据我们饮茶的目的作为判断,选择与茶风格和特征相关的水质。譬如绿茶,以鲜爽甜润为优,用PH较低的软水来泡不但可以很好地保证汤色的明亮度和绿色,激发其新鲜的香气,还能加强口腔中的收敛感,令滋味更加强烈。

比如我们在泡绿茶的时候,以鲜爽度来考虑,要选择PH值较低的软水来泡以保证汤色的明亮度,充分的其香气。

但是对于陈年普洱而言又是另外一个选择,本身普洱的陈化就是一个从茶多酚到茶黄素和茶红素的氧化过程,那么和ph值数较大的软水一起冲泡,那么两者氧化的方向基本是一致,所以如果选用用偏碱性的软水泡饮不但会令陈味彰显,还会让汤感得到中和,变得柔软。

中国名泉(排名有争议,只做参考与了解)

天下第一泉

玉泉,北京玉泉山玉泉,为清代乾隆帝御封

谷帘泉,庐山康王谷谷帘泉,为唐代茶圣陆羽品定;

天下第二泉

石泉,无锡惠山寺石泉水,名曲《二泉映月》就说的是惠山石泉。

天下第三泉

杭州虎跑泉;
杭州龙井泉;
苏州虎丘寺石泉水,此前被陆羽品定为天下第五泉,后为刘伯刍品定第三泉,并以此名传世;

天下第四泉
扇子山蛤蟆石泉;
上饶广教寺陆羽泉。

天下第五泉:
扬州大明寺泉水。

天下第六泉:
庐山观音桥畔的招隐泉。

天下第七泉:
怀远县白乳泉。

天下第八泉:
济南珍珠泉。

天下第九泉:
白岩县淮水源。

天下第十泉:
庐山龙池山顶水。

哪些因素会影响茶叶的品质以及茶叶的特性,建议你收藏!

阅读(421)

影响茶叶的品质

日常生活中我们由于空气,光线,水分的一些影响,茶叶是非常容易受潮,或者会吸收异味的,或者其中的一些叶绿素被破坏颜色变得发黄发暗,从而会直接影响我们茶叶品质,最终导致茶叶,茶汤颜色发霉,香气散失等,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妥善的储存好茶叶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如果是因为不得当的储存方式导致茶叶发生变化,从而让茶叶失去原有的价值,可以说是一件非常让爱茶之人痛心疾首的事情的。

我们都知道,茶叶中有些成分非常的不稳定,是非常容易发生变化的,导致茶变。所以首先我们要注意储存茶叶的容器就是非常重要的,得当的容器就是储存好茶叶的第一步,一般我们以锡瓶,瓷坛,有色的玻璃储存茶叶最佳,塑料袋,纸盒是次之。同时至关重要的是保存的容器要干净,洁净,远离异味,比如厨房,卫生间这一类的地方都不建议作为储存茶叶的地方。

以上的总结而言,茶叶变质的主要有因素有以下光线,温度,茶叶水分含量,大气湿度,氧气,微生物,异味等七种,所以如果茶叶有发生变化的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原因。

茶叶的特性

茶叶之所以容易变质,最主要的原因也就是茶本身的一些特异性,茶叶有吸收异味的特殊性,吸湿性,超强的氧化性。茶叶的这一些特性与茶叶本身的组织结构和成分是密不可分的。

茶叶吸收异味的特性:由于茶叶是疏松具有毛细血管的结构,而且含量具有很多吸附异味的化学成分,所以即便是把茶叶放在茶叶罐内,如果附近有些香气,味道较浓郁的物质,茶叶也会吸收它们的气味,会影响茶叶的香气和滋味,甚至还会失去茶叶的饮用价值。

茶叶的吸湿性:茶叶中含有很多亲水性的化学物质,如蛋白质和糖类,茶叶吸湿后,会使茶叶内的化学物质发生氧化,使得茶叶内的氨基酸,叶绿素等转化成别的物质,影响茶叶的味道。

茶叶的氧化性:茶叶是时时刻刻都在不断的自行氧化当中,除了湿度之外,温度越是茶叶变质的主要因素之一,这种变化又称之为陈化,这种陈化会直接影响茶汤的变化,使得茶汤的颜色加深,同时还会令茶叶失去其原有的鲜爽度。

那些关于茶叶的传说故事你知道几个?

阅读(535)

大红袍有什么传说?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穷秀才上京赶考,在途经福建武夷山的时候,在途中病倒了。但是幸好被一座名叫天心庙的老方丈看见,老方丈看到秀才脸色苍白,而且体态瘦弱,异常的单薄,于是就悉心地为他泡了一碗茶,喝了之后果然病就好了,在谢过老方丈的救命之恩后,便匆匆的上京赶考了,并且承诺金榜题名后必然会重返拜谢。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还被招为驸马。于是新科状元在向皇上禀明实情后,皇上特许他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回到福建武夷山拜谢恩人。

秀才回到武夷山后,谈起当日之事时,方丈对秀才说 一种可治百病的茶树。于是在方丈的陪同下,状元郎一行来到武夷山九龙窠,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非常的好看。方丈说去年你病倒的时候我就是用这个茶叶治好了你的,于是状元郎采制一盒茶叶返回京城后,恰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服用此茶后大病痊愈,皇上非常的高兴。于是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

一路上礼炮轰响,火烛通明,到了九龙窠,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纷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有人还在石壁上刻了“大红袍”三个大字。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

铁观音有什么传说?

铁观音可以说是乌龙茶中的精品,沉重匀整,冲泡后汤色多黄浓艳似琥珀,散发出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溢味醇厚甘鲜。

相传,在清朝乾隆的年间,安溪西坪上尧有一名名叫魏饮的茶农制得一手好茶,此人敬神礼佛,勤于种茶,敬奉观音。,每天晨昏泡茶三杯供奉观音菩萨,十几年从未间断。

一天晚上,魏饮睡梦中看见观音菩萨引领自己到一处山崖,他发现有一株散发兰花香味的茶树,见此好茶,魏饮就忍不住去采摘,但是不料却被村中犬吠声惊醒。

魏饮懊恼不已又心有不甘,于是在第二天,魏饮便寻着梦中的方向寻去,果然在崖石上发现了梦中所见的茶树。魏饮大喜,开心地采下一些芽叶,带回家中,精心制作。制成的茶叶滋味果然是非常的甘醇鲜爽,令人心神愉悦。于是魏饮便将这几棵珍贵的茶树带回了家中悉心的栽培。几年后,此茶树枝叶茂盛,为魏饮提供了很多好茶叶。因为茶重如铁,又是观音菩萨托梦所得,魏饮就为它取名为“铁观音”。因为铁观音的便由此而来

安吉白茶有什么传说?

安吉白茶是浙江名茶,安吉白茶外形挺直略扁,形如兰蕙;色泽翠绿,白毫显露;叶芽如金镶碧鞘,内裹银箭,十分可人。冲泡后,清香高扬且持久。滋味鲜爽,饮毕,唇齿留香,回味甘而生津。叶底嫩绿明亮,芽叶朵朵可辨。之所以称为白茶,是因为加工原料采自一种嫩叶全为白色的茶树。

安吉县溪龙乡的白茶广场,矗立着一个白茶仙女塑像,塑像四周有一组石雕,上面镌刻着传说中白娘子与白茶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条修炼了千年的白蛇妖白娘子,为了报恩,便幻化成 了美丽的少女来到人间寻找自己恩人后代。在观音菩萨的指点下,白娘子终于在美丽的西湖寻找到了自己的恩人许仙。二人一见钟情,不久便结为夫妻。婚后白蛇和许仙十分恩爱,两人还开了家药铺,经常免费为百姓看病、抓药。但有一年的端午节,白娘子误饮了带有雄黄的酒,显出了原形,吓死了许仙。

白娘子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仙山白娘子手袖一挥,避开了看守仙草的仙鹤童子,腾云驾雾来到仙草园,她趁白鹤童子瞌睡之际,偷得了仙草仙果就走。白鹤终于醒来,穷追不舍,白娘子边战边退,终于摆脱了白鹤童子。但是在返回的途中竟无意中竟将仙果失落在海拔800多米高的山巅。白娘子因救许仙心切,并发发现仙果遗落。

到家才发现仙果遗失的白娘子返身一路寻至安吉的崇山峻岭上,仙果已经长成枝繁叶茂的白茶树。白娘子于是居山修道,日夜呵护白茶树,待白茶树结果才赶回去救活了许仙,从而又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

唐代如何煎茶,宋代如何点茶,明代如何泡茶,清代如何品茶

阅读(672)

唐代如何煎茶

在唐代饮茶的风气渐渐地在全国风靡,特别是在茶圣陆羽《茶经》的出现后,茶道更加的受民间百姓推崇。唐代的茶主,主要以团饼为主,也有少量的粗茶,散茶和米茶,饮茶的方式,除了延续汉魏南北朝的煮茶外,还有泡茶和煎茶,而唐代主流煎茶。 煎茶法主要是由陆羽所创,主要程序有:备器,灸茶,碾罗,择水,取水,候汤,煎茶,酌茶,啜饮。它与汉魏南北朝的煮法法相比,也有两点的区别:①煎茶法通茶用茶末,而煮茶法用散叶,茶末皆可;②煎茶事一沸投茶,环搅,三沸而止,煮茶法则是冷热水皆不忌,煮熬而成。

宋代如何煎茶

饮茶的习惯在唐代得到了普及,到了宋代就达到了鼎盛。此时,茶叶的生产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饮茶之风极为盛行。除了继承了隋唐时期的煎、煮茶法之外,宋代还非常的流行点茶法,为了评比茶叶的优质和茶艺的高低,宋代非常的流行“斗茶”,而点茶法也是在斗茶时所创造的技法。先将茶叶碾碎,置于茶盏中备用,然后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先在茶叶中注入少量的沸水调成糊状,然后量茶注入沸水,边煮边用茶筅搅动,使茶末上浮,产生气泡。

明代如何泡茶

泡茶法是始于隋唐,但占主流的是煎茶和煮茶,直至元明时期,泡茶法才得以发展壮大。元代的泡茶多用末茶,并且还杂以米面,麦面,酥油等佐料。明代的细茗,则不加佐料,是直接投茶入瓯,用沸水冲点,杭州一带称之为“撮泡”这种泡茶的方式是后世泡茶的先驱,明代人陈师在《茶考》中记载;“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

清代如何品茶

清代时期,品茶的方法日益的完善,无论是茶叶、茶叶还是冲泡的方法,已经和现在相似。茶壶茶杯均要用开水洗涤,干布擦干,茶渣先倒掉,再斟。各个地方由于风俗不同,选用的茶类也均不同。如两广多饮红茶,福建多饮乌龙茶,江浙喜好绿茶,北方地区怎么多喜花茶和绿茶,新疆地区多用黑茶和砖茶。

如何识别各个季节的茶叶品质特征

阅读(399)

怎么样识别春茶

春茶的采摘时间是三月中旬至五月上旬采制,也叫头春、二春,历代文献中,都有以“春茶为贵”的说法,由于春季的温度适宜,雨量充沛,再加上茶树经过了一个冬季的休整,积淀了丰富的内含物质。使得茶树芽叶细嫩肥壮,色泽翠绿,叶片质地柔软,叶脉细密。叶片的边缘锯齿不明显。春茶的干茶,条索紧结,芽叶与茶梗肥壮厚实,所泡的茶浓醇爽口,香气高长,叶质柔软,无杂质。

怎么样识别夏茶

夏茶的采摘时间是五月中旬至八月中旬采制 夏季的天气炎热,茶树新梢芽叶生长迅速,这就使得能够溶解于水中的内含物质会相对地减少,因此夏茶的口感就没有春茶来的鲜爽,香气也不如春茶来的浓郁,反而增加了带有苦涩感的花青素,咖啡碱,茶多酚等物质,因此泡茶时需要增加些泡茶的技巧来提高口感,从外形看,夏茶叶底薄而硬,顶芽不明显,叶脉较粗。

怎么样识别秋茶

秋茶的采摘时间是九月上旬至十月下旬采制,秋茶的品质特征,是处于春茶与夏茶之间。秋季的温度适宜,茶树经过春夏两季的摘采后,茶叶内所含的物质已经相对减少,从外形上看,条索细致,轻薄,色泽黄绿不一,茶叶的香气、滋味较为平和,口感层次缺少变化。冲泡后的茶汤味道比较平和,带有些许苦涩味,滋味淡薄,饱满度低。

冬季节

冬茶的采摘时间十月下旬至十一月下旬采制,一般大多数的茶叶产区都都不会采摘冬茶,而且由于天气原因也不适宜采摘,而且了为了明年春季的茶叶的品质更好往往会让茶叶休养生息一个冬季,所以冬茶就不过多介绍啦。

想要如何区分各个季节的茶叶,可以分两个方面入手,干茶可以从外形,色泽,香气等入手,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冲泡后,通过品尝茶叶的滋味香气来进行判定茶叶的品质。

盘点不同省份的名茶分布,你了解多少种茶?

阅读(382)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也是茶的故乡,无论是在文人墨客中“琴棋书画诗酒茶”还是寻常百姓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在我们生活都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我国省份的不同名茶你了解多少。

浙江省

西湖龙井,安吉白茶,顾渚紫笋,缙云慧明茶

江苏省

洞庭碧螺春,南京雨花茶,宜兴阳羡雪芽

江西省

庐山云雾茶,上饶白眉,婺源茗眉

安徽省

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宣称敬亭绿雪,祁门功夫红茶

河南省

信阳毛尖

湖北省

恩施玉露,当阳仙人掌

湖南省

岳阳君山银针

四川省

蒙顶甘露,峨眉山竹叶

云南省

滇红功夫,云南沱茶,七子饼茶,普洱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山白毛尖,参悟六堡茶

广东省

凤凰单枞,广东大青叶

福建省

白毫银针,白牡丹,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

老白茶冲泡技巧你了解多少种(老白茶的冲泡方法技巧)

阅读(362)

老白茶是一款储存时间越久,药用价值越高的茶叶,在存放的过程中茶叶内部逐渐发生变化,茶汤慢慢的变红,香味会逐渐的散发,滋味也会变得也越来越醇和,因此在冲泡老白茶时也要注意其冲泡方法及技巧。

老白茶的冲泡方法
一是盖碗泡法。取适量的茶叶约为盖碗的1/3左右,沸水冲泡,第一泡为醒茶,让茶叶温润同时也能起到洗茶的作用,第二泡开始正式泡茶,泡老白茶的温度必须要高,90-95℃沸水为佳,注水时,要让水流沿着盖碗儿的碗边,缓缓注入盖碗中,水流不能直接对着茶叶冲,不然会影响白茶的口感。

二是煮饮。老白茶的耐泡性特别强,平时用沸水冲泡饮用3-5道后,然后放入壶中小火慢煮,汤色逐渐变红,枣香药香逐渐释出,口感醇厚顺滑,茶性、药性发挥到极致。

三是焖泡。这种方法更适合上班族或出门在外的茶友。先用沸水醒茶,然后在保温杯中倒入沸水和老白茶,盖上杯盖,焖泡几分钟后即可饮用,可以久泡。随着焖泡时间的延长,老白茶的药性得以慢慢释放,同样可以品尝到浓浓的枣香蜜韵。

夏季冷泡法
夏季天气炎热想要冷饮的可以尝试一下

用一瓶矿泉水的量(200-300ml),在其中投放1-2克的3年以上的老白茶,静置10分钟后再开始品尝。口感会非常的清甜,并且兼具毫香,是一款非常适合夏季饮品,既健康又解暑。尤其是白毫银针,具有较强消炎杀菌的保健作用。采用冷泡法泡白毫银针,即使浸泡三天,水质也不会变馊,可见其功效

中国名茶小知识(中国名茶有什么特点)

阅读(368)

西湖龙井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类,顾名思义西湖龙井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龙井村周围群山,并因此得名。特级西湖龙井茶扁平光滑挺直,色泽嫩绿光润,香气鲜嫩清高,滋味鲜爽甘醇,叶底细嫩呈朵。

太平猴魁,是是属于绿茶类尖茶,是我国传统的名茶,产于安徽太平县(现改为黄山市黄山区)一带,为尖茶之极品,久享盛名。其外形两叶抱芽,扁平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隐伏,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的美名。在2004年国际茶博会上获得”绿茶茶王”称号。

安吉白茶,安吉白茶虽然叫做白茶其实是属于绿茶的,安吉白茶的“白”是指其生产原料采自一种嫩叶全为白色的茶树,因而叫白茶,之所以分到绿茶类,是因为它的加工方式是按绿茶的制作工艺,安吉白茶的特点就是滋味鲜醇,叶白脉翠。

信阳毛尖又称豫毛峰,属绿茶类,信阳毛尖具有”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与贵州茅台同获金质奖,

正山小种,又称拉普山小种,属红茶类,与人工小种合称为小种红茶。正山小种产地在福建省武夷山市。茶叶是用松针或松柴熏制而成,有着非常浓烈的香味。因为熏制的原因,茶叶呈灰黑色,但茶汤为深琥珀色。

铁观音(tiě guān yīn)茶,属于青茶类,原产于福建泉州市安溪县西坪镇,铁观音”既是茶名,也是茶树品种名,铁观音茶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属于半发酵茶类

武夷岩茶是中国传统名茶,是乌龙茶。产于福建闽北”秀甲东南”的武夷山一带,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武夷岩茶属半发酵的青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最著名的武夷岩茶是大红袍茶。

祁门红茶简称祁红,产于安徽省祁门、东至、贵池(今池州市)、石台、黟县,以及江西的浮梁一带。”祁红特绝群芳最,清誉高香不二门,美称”群芳最”、”红茶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