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知识介绍,应该了解一下中国有哪六大茶品种

阅读(255)

茶叶是中国传统的饮品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茶叶的种类繁多,其中以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和黑茶六大类为主。下面是对各类茶叶的简要介绍:

1、绿茶:

绿茶是未经发酵的茶叶,保留了茶叶的天然色泽和营养成分。绿茶的品质特点是色香味俱佳,具有清新、醇厚的口感和浓郁的香气。常见的绿茶品种有龙井茶、碧螺春、黄山毛峰等。

2、红茶:

红茶是全发酵茶,其特点是汤色红艳、滋味醇厚。红茶品种繁多,如正山小种、祁门红茶、滇红等工夫红茶。

3、乌龙茶:

乌龙茶是半发酵茶,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具有独特的香气和口感。乌龙茶主要产于福建、广东等地,品种包括武夷岩茶、闽北水仙、凤凰单枞等。

4、白茶:

白茶是微发酵茶,白茶制作工序经过萎凋、堆香和干燥,经过堆香的轻微发酵而成的茶。其特点是外形洁白、汤色清澈、香气清雅。常见的品种有福建福鼎的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等。

5、黄茶:

黄茶是特殊工艺制成的微发酵茶,其中,闷黄是黄茶制作特有的工序,将茶叶趁热堆积,在湿热作用下逐渐黄变。按加湿含水量的不同又分为湿坯闷黄和干坯闷黄。

黄茶汤色黄浓,香气醇厚。黄茶品种较少,如君山银针、蒙顶黄芽等。

6、黑茶:

黑茶是后发酵茶,经过发酵、压制、堆熟等工艺制成。黑茶汤色红浓,味道醇厚。常见的品种有普洱茶、六堡茶(产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安化黑茶(产自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等。

黑茶在制茶过程中增加了“渥堆”工序,将毛茶堆放一定高度洒上水,用麻布覆盖,在湿热作用下发酵,再摊开晾干。而其他茶叶如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则没有这一步骤。黑茶一般原料较粗老,叶片较厚,而其他茶叶如绿茶、红茶等则选用较嫩的芽叶。黑茶汤色红浓,味道醇厚,与其他茶叶的口感和香气差别很大,主要产区在云南、湖南、陕西、广西、四川、湖北等地,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而其他茶叶如绿茶、红茶等产地较为广泛。黑茶普遍能够长期保存,而且有越陈越香的品质。

茶叶不仅具有多种口感和香气,还具有保健功能,如提神醒脑、消脂减肥、抗氧化等。在日常生活中,适量饮茶对身体健康有很多益处。

各地精品茶叶盘点汇总,收藏起来,喝茶用的到!

阅读(255)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茶叶产区遍布全国,各具特色。

每个地方产的茶叶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品质,各具特色,无法简单地评价哪个地方的茶叶最出名。不过,从历史和知名度来看,江苏苏州的碧螺春茶、浙江杭州的龙井茶、四川的蒙顶茶、云南的普洱茶以及河南信阳的毛尖茶都是中国最著名的茶叶品种。以下是一些中国各地较有名气的茶叶品种介绍。

1、湖南茶饮:

湖南衡山茶:产于湖南省衡山,其中以石廪茶最著名,也就是南岳云雾茶,石廪是南岳衡山五峰之一。唐代李群玉《宿鸟远峡化台遇风雨》诗云:“客有衡岳隐,遗余石廪茶。自云凌烟露,采掇春山芽。

邕湖含膏:产于岳州(现湖南岳阳),属于蒸青散茶。君山银针是典型的黄茶,生长在岳阳市洞庭湖中的君山岛上,岳阳南湖古称邕湖。据说唐朝文成公主入藏时,就带有“邕湖含膏”,是唐代著名的一种茶叶,即“北港毛尖”。含膏,一种茶名,宋代杨伯嵒 《臆乘·茶名》:“ 福闽曰生第、露第, 岳阳曰含膏。此外无多。”

2、浙江茶饮:

东白茶:产于婺州(现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的东白山和金华市磐安县的大盘山),东白茶有东白毛尖、东白春芽、东白顶芽三个不同品种。

鸠坑茶:产于睦州桐庐县山谷(现浙江淳安)。鸠坑茶是全国唯一用“鸠坑地名”命名的茶。鸠坑乡属于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

白云茶:又名龙湫茗,产于浙江温州市乐清市雁荡山。雁荡山高、雨多、气寒、雾浓,茶芽萌发迟缓,采茶季节迟晚,是雁荡茶的显著特点。龙湫是雁荡山著名的大瀑布。

花坞茶:产于绍兴市西南兰亭花坞一带。陆游诗云:陌上行歌日正长,吴蚕捉绩麦登场。兰亭酒美逢人醉,花坞茶新满市香。

石笕茶:属于绿茶,产于浙江绍兴诸暨市境内的东白山。诸暨种茶从东白山开始,所产茶即石笕岭茶。

西湖龙井:西湖龙井茶的品质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外形扁平挺秀,色泽绿翠,大小长短匀齐,像一片片兰花瓣。香气清高鲜爽,有一种清新的橄榄回味,滋味甘甜。冲泡后茶汤色嫩绿或翠绿,鲜艳有光。

西庵茶:西庵茶是浙江富阳历史上唯一有记载的名茶。生长在杭州富阳区安顶山大西庵一带。杭州富阳茶属于绿茶,色泽翠绿、汁液浓郁、香醇持久。

天尊贡岩茶:也称天尊贡芽,产于浙江杭州市桐庐县。宋代就是茶中贡品,系历史名茶。

天台茶:茶叶味浓鲜爽,天台云雾茶,产于位于浙江台州市天台县的天台山。

径山茶:径山茶与山齐名,径山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是杭州市余杭区特产,径山毛峰茶,属绿茶。径山镇历史源远流长,茶道从此地传至日本,唐代茶圣陆羽在此地撰写世界上首部茶叶专著《茶经》。

3、江西茶饮:

西山白露:产于洪州(现江西南昌西山)。南昌市梅岭因位于南昌西郊,故名“西山”,唐代李肇《国史补》云:“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洪州有西山之白露。”,西山白露茶作为贡茶已经享誉全国。

4、四川茶饮:

仙崖石花:产于彭州(现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陆羽盛赞的彭州贡茶仙崖石花属于黄茶类。

蒙顶石花:又名蒙顶茶,产于雅州名山(现四川雅安市名山区)。蒙顶山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名茶最早发祥地。

昌明茶:产于现四川绵阳市安州区、江油市一带。江油产茶,最为著名就是昌明茶。

兽目茶:产于绵阳市江油市,是具有浓郁历史文化特色的茶,之所以叫兽目茶,因其干叶形状好似动物的眼睛。

5、湖北茶饮:

仙人掌茶:产于荆州(现湖北宜昌市当阳市境内玉泉山),属于蒸青散茶,仙人掌状。仙人掌茶属绿茶类,嫩茶杯泡,老茶壶泡。

夷陵茶:产于峡州,现湖北宜昌市夷陵区。最著名的有产于邓村乡的邓村绿茶,峡州茶韵长,自古夷陵出好茶。

团黄贡茶:产于湖北黄冈市蕲春县、英山县一带。《国史补》云:“茶之名品蕲州有蕲门团黄。”。大别英山物华天宝,团黄贡茶主产地就位于黄冈市英山县杨柳湾镇翻身湾村。

6、陕西茶饮:

紧阳茶:产于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紫阳富硒茶,陕西省南部紫阳县特产,清代叶世卓为紫阳茶写下“自昔岭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的美篇。

7、河南茶饮:

义阳茶:产于义阳郡(现河南信阳市南)。即信阳毛尖,1915年的巴拿马博览会上,信阳毛尖还称为“义阳绿茶”,到1949年,它才称“信阳毛尖”。

8、安徽茶饮:

雅山茶:产于安徽宣城市宁国市雅山,以“瑞草魁”命名的雅山茶,依然保留着雅山横纹茶的特质。瑞草魁,宣城市郎溪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9、江苏茶饮:

碧螺春: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太湖地区。

10、重庆茶饮

月兔茶:苏东坡对月兔茶有诗赞:“春露月兔古黔茶,东坡庭坚词誉夸。魂断时空九百年,拾遗梦圆品芳华。”月兔茶是黔州所产。黔州是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月兔茶是团茶中的一种名茶。

11、云南茶饮:

神泉小团:《中国茶经》记载:“神泉小团,产于东川(现在云南昆明市东川区)。属于绿茶。

12、福建茶饮

方山露芽:福建最早的贡茶,宋徽宗最喜此茶,曾吟诗颂扬。产于今福州市长乐区。

中国哪里的绿茶最出名?(好喝不贵的十大绿茶推荐)

阅读(260)

中国地域辽阔,绿茶品种丰富,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绿茶品种,是茶友最普遍喜欢饮用的茶叶品种。以下是我国一些地区的绿茶简单介绍:

1、浙江绿茶:浙江绿茶品种繁多,其中最著名的是西湖龙井茶。龙井茶产于杭州西湖区,茶叶外形尖、扁、光滑、翠绿,口感清香、鲜美。此外,还有其他品种如安吉白茶(湖州市安吉县特产)、长兴紫笋茶(湖州市长兴县特产)、兰溪毛峰茶(金华市兰溪市特产)等。

2、安徽绿茶:安徽绿茶的代表品种是黄山毛峰。黄山毛峰产于安徽黄山,以其细嫩、卷曲的外形,金黄油润的色泽,清鲜高长的香气,杏黄清澈的汤色,醇厚鲜爽的滋味和厚实鲜艳的叶底而著称。其他品种还包括六安瓜片(产自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太平猴魁(产自黄山市黄山区猴坑地区)等。

3、江苏绿茶:江苏绿茶的著名品种有碧螺春、雨花茶(南京特产)等。碧螺春产于苏州太湖地区,以其纤细的外形、清香的味道和春天的气息而著名。碧螺春绿茶的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批毫,色泽鲜润。香气清幽,滋味甘醇,汤色碧绿清澈,属于单芽,产量可想而知。

4、湖南绿茶:湖南绿茶的代表品种有古丈毛尖、安仁毛尖(产自郴州市安仁县)、南岳云雾茶(产自衡山)等。群众古丈毛尖产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以其细嫩的外形、鲜爽的口感和浓郁的香气而著称。

5、湖北绿茶:湖北绿茶的主要品种有恩施玉露、采花毛尖(产自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采花乡)等。恩施玉露产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玉露是一种产自中国湖北省恩施市的绿茶。恩施玉露的硒含量丰富,并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

6、河南绿茶:信阳毛尖产于河南信阳,外观的条索紧直,栗香味明显,香气浓郁。

7、四川绿茶:马边云雾茶,又称“九曲云雾”,是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出产的一种名茶,茶叶柔嫩、香高、味醇、汤色翠绿、明亮。

8、山东绿茶:崂山绿茶产于山东青岛,绿茶中的经典名品,香韵醇厚宜人,滋味鲜爽独特。

9、贵州绿茶:都匀毛尖是产自于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的茶叶,干茶绿中带黄,汤色绿中透黄,叶底绿中显黄。

10、江西绿茶:庐山云雾茶产于江西庐山,云雾茶风味独特,庐山凉爽多雾、日光直射时间短,形成云雾茶叶厚、毫多、醇甘、耐泡的特点。狗牯脑茶,产自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汤湖镇,“遂川三宝之一”,茶形紧结秀丽,条索匀整,颜色碧绿,表面覆盖白绒毫。

这些地区都是我国著名的绿茶产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产出的绿茶品质上乘,深受消费者喜爱。

福建什么茶好喝不贵?(福建比较出名的3款茶)

阅读(303)

福建茶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公元376年的东晋时期,在泉州市南安市丰州古镇,莲花峰石上的摩崖古刻有“莲花茶襟,太远丙子”字样,是福建最早有关茶的文字记载。

福建茶叶在中国茶叶发展及至世界茶叶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福建省是我国产茶的重要地区,盛产名茶,各具特色,包括乌龙茶、白茶、红茶等。

1、乌龙茶

福建乌龙茶品种繁多,如铁观音、大红袍、本山茶、梅占茶、永春佛手茶、黄金桂、白芽奇兰等。

其中,闽北泉州市安溪县盛产的安溪铁观音最为著名,在振兴安溪经济、使这个国家级贫困县一跃而成为全国具有竞争力的百强县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安溪铁观音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具有独特的香气和甘甜的口感,深受喜爱。

武夷岩茶是福建南平市武夷山的特色茶叶,具有独特的岩韵,种类繁多,大红袍、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属于久负盛名的武夷岩茶“四大名丛“。武夷岩茶是福建闽北茶叶中的一种青茶类,也就是平常说的乌龙茶类、属于半发酵茶。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

漳平水仙茶是产自福建省龙岩市漳平市的茶叶品种,乌龙茶类中唯一的一种紧压茶品种。这种茶叶在冲泡后会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气,具有柔软绵韧、紫红靓丽的嫩芽。

2、白茶

白毫银针是福建白茶的代表品种,产自福建省的福鼎、南平建阳、政和等闽南地区。白毫银针的采摘标准十分严格,要求选用春茶的嫩芽,外形毫发显露,呈银白色,具有清雅的香气和甘甜的口感。

说到白茶,不能不提及福鼎大毫茶和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相传是1880年(清光绪六年),今福建宁德市福鼎市点头镇翁溪村汪家洋人林圣松,从宁德市福鼎市太姥山五蒲岭发现并移种的,当时叫“大号白毛茶”,简称“大号茶”,因产量、品质都很不错,就向全县重点茶区逐步推广。到了50年代,依据“大号茶”的谐音,和茶叶的外形特征,就将此茶正式取名为“大毫茶”。80年代同“福鼎大白茶”一起,被列为国家级良种茶叶品种。

3、红茶

金骏眉茶属于红茶中正山小种的分支,产于福建省闽北南平市武夷山市桐木关。此茶的创始人是江元勋,2008年金骏眉正式出现在市场上。

金骏眉茶全程都由制茶师傅手工制作,使用桐木关的野生茶树上的茶芽头,经过改良的制作工艺和一系列复杂的加工步骤制作而成。

总的来说,福建茶叶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品种、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醇厚的茶文化而著称。

喝茶中遇到的10件尴尬事,最后一种最尴尬

阅读(277)

喝茶这种事,从买茶到请人喝茶,都可能会遇到一些尴尬事,整理了10种,有没有遇到过,你觉的哪种最尴尬?

进茶叶店买茶

去茶城逛店,会遇到热情友善的商家,请你坐下来喝一泡,热情难挡,只能坐下,喝了后其实对茶不大满意,那么买还是你不买?

另外一种,进门就给你不停地推荐茶,也不问你喜欢喝什么?是不是懂茶,反正就是一顿嗷嗷讲,基本上自信得以为整个茶城就我们家最全,茶最好。有时候进茶店只是想单纯逛逛,看看有没有自己想喝的茶或者欣赏一下茶具。

所以,卖茶的老板们,你们的热情有时候让人不敢进店。当然,热情是好事,别热情到让客人烧起来就行。

网上买茶,到手已成渣

店里是不敢去了,那就网上买呗。好了,一顿下单,到家可能出现各种情况,罐子被压的不成罐样,散包的茶成了茶粉粉,罐子的要退吧,好像也不影响里面的茶,还能喝。不退吧,确实有损坏,但是罐子留着好像也没什么用。有的时候,快递箱子上会有洞,也不知道到底谁开了。还好不是什么名贵茶,几千一斤的茶,你给我弄走点就是几大百啊,跟商家去扯皮,谁也没证据说服对方,不欢而散。

茶叶易碎,茶具更脆弱,网上卖茶的老板们,快递包结实一点,快递的哥子们,轻一点。

看到别人用保温杯泡茶

讲一个真事,我丈母娘把普洱熟茶撬一坨下来塞到保温瓶里泡起来,然后塞上塞子,有客人来就倒到杯子里待客。老人家,可以给他们讲解一些茶的知识,怎么泡好喝,如果家里有茶具的话。有的人其实并不懂茶,遇到了可以提醒的提醒,关系没到那个份上,那就尴尬着吧!

那为什么不能这么泡?保温杯里,持续的高温会使茶叶的鞣酸和茶碱过量浸出,使苦涩味加重,营养成分也会减少。而且有的茶是不能闷的,比如绿茶,闷的时间长了,别说鲜爽,又苦又涩,还可能出现闷馊味。

泡茶就得用开水

不是什么茶都要开水的,除了身强体壮的普洱生茶和久经磨难的黑茶,大多数的茶是顶不住这么热情的水的。开水确实能有效的杀菌,但是过高的温度会把一些好茶烫坏了,茶叶里的一些味道被冲得太重,容易出现“酱油茶”。像鲜嫩的绿茶、黄茶,开水一冲,基本上也就歇菜了。

饭店里泡到没味也不换

饭店里的大壶茶,咱不能要求太多,只是闷了很长时间的,已经没什么味的,老板们换了的,实在不行,弄点白水也行。那如白菜汤的茶水,确实不大好意思给其他客人加茶。

有人端起你的盖碗就开始喝

这个事,发生的概率很少,一旦发生可就是社死现场。你想跟他一起分享一款好茶,但是他断气你的盖碗还刮刮沫子就开喝,到底要不要拦下?

有的地方是可以用盖碗喝茶的,所以一些新手把盖碗当作喝茶的器具而不是泡茶的器具,但老手都爱用盖碗作为泡茶的器具,再用公道杯分茶,更方便。一个小小的误会,让茶友和公道杯都很尴尬啊!

紫砂壶被人说不实用

紫砂壶型小,把玩的成分更大一些,爱好紫砂的茶友喜欢把它握在手里,感受它的圆润。好几泡才能满足一个公道杯的量。茶友们欣赏的紫砂壶,也是很多人眼里的“不实用”,相比普通的大壶,紫砂壶反倒成了“花瓶”。实际上,紫砂壶这种东西,私密性很高,能拿出来泡茶大家一起喝的,都是关系不错的。知道它满足不了大家一起喝,也许主人就是拿出来大家一起欣赏的,讲它不实用,主人尴尬自己也尴尬。

把酒杯当作茶杯来使用

非要这么用,其实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我们要知道,酒是常温,薄的杯子也行。茶是热的,需要散热,杯身厚一点,就没那么烫手。另外敞口和收口也有区别,酒杯一般敞开,让就香散出来,喝着美。茶杯收口的会多一些,目的是为了聚香,茶冷了,香气也会消散,收口的杯子,就是为了喝茶时能感受更多的茶香。

就泡个茶,有人让你表演一段

茶艺师是个职业,不止要对茶具有相对专业的认知,还需要把茶道和茶礼表现得淋漓尽致。有的茶友会追求这种美,但是日常泡茶,基本手法对了就行了,我们普通人只讲究个不把茶泡坏,更进一步就是把茶泡得更好一些,避开一些负面味道。但是当你坐在茶桌上开始泡茶,有人会说:“呀,表演一段啊!”喝个茶,你去动物园看猴呢,还表演一段,能不能好好喝个茶了?

只有老年人才喝茶

这个太尴尬了!高中就会往杯子里塞点茶叶,为了提神。后面慢慢喜欢上茶。开始琢磨各种茶的特点,然而当你说茶是老年人才喝的话,其实还带有点无知。茶这种东西,不是哪个特定年龄的也饮品,更何况,老年人还真不能喝太多茶,一方面是老年人睡眠不好,喝太多茶可能导致睡眠问题。另一方面,老年人肠胃相对脆弱些,有些茶对肠胃刺激大,并不是什么好事。无论什么年纪,爱喝茶的原因都是简单的,解渴,怡情!

看不见摸不着的茶气到底是什么,是一种什么感觉?

阅读(237)

品鉴一款茶时,会有人说,茶气足或者茶气不够足。茶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那它到底是什么?又要怎么去捕捉?

茶气是一种喝茶时的个人体验,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表现出来的感觉也各不相同。也正是这样诸多的不同感受,让茶友十分困惑,究竟何为茶气?

01
茶气是什么?
茶气,在喝茶的时候,有人会感受到暖流流动全身,它是一种口感以及身心的体验,从茶的角度上来说,这种体验被称为茶韵,也就是茶气。

身体上的感受相对直接,有人甚至会涉及到文化、艺术、情感等方面,所以也就变得玄而又玄,不知如何描述。

02
茶气如何体现?
精神层面的放弃不说了,什么轻松愉悦、飘飘欲仙、通体舒爽什么的都太浮夸。说点身体能感受的,茶气能除了让人有强劲的口腔感受,比如喝进去感觉嘴里很快就布满了茶的香气。在体内还会有热气温流,毛孔会轻微张开。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冒汗、打嗝、排气。杠精一点,喝热水也是这感觉!

03
茶气是怎么形成的?
别纠结,简单理解它,那就是茶和热水的综合作用,让体内热起来了。只是这热与茶有关系。

04
茶气对身体的反应表现在哪些方面?

发热发汗

茶气敛进经络后,会感觉到全身体内激荡出一股热气,前胸后背发热,接着毛孔发出微汗。

真正茶气到了体内,则会在胸腹处有持续的热感,且喝热水出汗多为身体正面的胸腹之间,背部很难出汗,而喝茶更多是后背脊柱出汗。

上头

一款好的茶品,闻其干茶及盖香,有宜人香气直透天灵盖;饮其茶汤,不会发生任何锁喉感觉,自然顺滑,其茶气直透后背而发热。

当然很多人认为茶气从后脑往上蹿就说明茶气足,其实也不然,只能说上头只是茶气对身体的一种反应而不是绝对的。

05
茶气足的表现是怎样的?

在日常茶饮中,我们常听茶友说,茶气足,以满头大汗为证,可满头大汗实为泄的一种,滋味过重或茶气较弱都可发汗。

“茶气强”我们可以大致这么理解:

一是指茶香很强;

二是指茶汤很浓;

三是指茶叶所含的成分很足,茶汤的口感很烈;

四是指茶叶中成分很重,茶汤苦,涩味很强;

五是指少数品茗者由于体内茶气的气感,而正确指出了茶气很强。

06
如何辨别茶气强弱长短?

首先是香气,香气浓郁辛锐、持久清纯、强有穿透力则是强与长的表现,反之为弱和短。

再者是茶汤内含物质丰富、口感厚重并富有收敛性、回甘快等等谓之强与长,反之为弱和短。

07
不同茶叶的茶气是不一样的?

不同的茶叶茶气的表现形式不一样,比如像有的绿茶香浓持久,普洱茶新生茶茶气的表现香气高扬,熟茶和老茶对身体的表现则为明显的微微发汗,又比如白茶喝着感觉不怎么,喝下去,后劲十足。所以,每种茶叶的茶气都不一样。

从上面对茶气的系列概述看来,每个人对茶气的理解不同,有的是集中在茶叶上面理解,有的是喝过之后的感受,不过总的来说,所谓的茶气也就是茶叶本身所具有特性通茶冲泡散发出来的给喝茶者最直观的感受。

而茶气足不足要看茶叶品质如何及各方面,每种茶的茶气基本都在茶汤里,各有各的特点,需要喝茶人对它们一一甄别。

茶于文人,无异于一味神药

阅读(264)

茶曾为药,后演变为饮品,再演化成赋予文化意义的载体。这个过程,功劳最大的莫过于文人。

民谚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过日子的茶!。“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这是文人的茶,已从实用的解渴、治病、待客功能,上升到欣赏、交游、娱乐、养性和艺术创作活动,简直就是一味神药。

杜甫曾写:“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这首五言律诗,描绘何氏招待好茶,激发诗人创作的图景。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最为脍炙人口。其中的“七碗茶”常为人们所提及,“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已经不是茶,而是神丹妙药,他的感受是不是真的不知道,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多少有点装x的意思。

诗人们饮茶,从品其味道,进而玩其色泽,赏其形制,讲究烹煮方法、火候、用水、用具,以至饮茶的特殊环境等,所以总要亲自动手。似乎唯独少了茶的具体滋味到底是怎么样的,即便有描述,亦不好理解,总有神秘之感,不像凡间之物。

皮日休与陆龟蒙都爱茶、颂茶,可查证的不下十首唱和诗,分别歌咏了茶坞、茶人、茶笋、茶籝(篮)、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等。二人你来我往,你写一首,我就和一首,茶好不好喝不知道,爱茶那是毫无疑问的。

在他们的诗中,最为接地气,涉及茶乡风情、茶人疾苦、茶具形制、制茶和煮茶方法等,不仅仅是诗稿,更是茶史上的文献资料。

文人之茶与生活之茶,看似在云端与泥地之别,实际上,对于喝茶的人来说,他都是生活中的一味调味剂。区别仅仅在于我是在干农活的时候喝,它给了解渴和休息的功能。而文人们在作诗、聚会的时候喝,茶给了陶冶情操、创作灵感和社交补充的功能。两者并无实质差别,只是以不同的方式滋养着人而已。

简单喝茶是享受,复杂喝茶是商品

阅读(242)

在从事茶的这个行当里,有人写书、开课、表演,茶养活了很多人。但作为一个传承数千年的东西,有人喜欢,也就有人讨厌,这是一个难调和的认知差异。喜欢和不喜欢两种态度,不外乎集中于要不要把茶弄得那么复杂?

作为商品,它需要复杂
从一片树叶子到我们嘴里美味的茶汤,它要经历很多工艺,每一个工艺都会影响最终的口感。最简单的采摘,采什么叶芽,什么季节采,采下来多长时间内进行加工,这复杂吗?不复杂它成不了一款好茶。后面还有针对各种茶类的独特工艺,稍有差池,一款茶就砸在手里,浪费原材不说,还会造成经济损失。

作为商品的茶,不得不复杂,且必须复杂。相信在这一点上,大家是会认同于茶的复杂。

那些说茶要简单喝的,矛盾点,主要还是集中在品饮方式上,认为过多过于复杂的品饮方式,大可不必,有装和端着的嫌疑。但它真的是这样么?

其实一款茶,还得看它处在什么场合,充当的是什么角色被喝下去!大致逃不出三种命运:品饮、审评、表演。

品饮
三五好友一起品饮,当然追求简单方便。除了解决嘴馋这种最初级的需求,茶还有一个功能是让大家更融洽。一人得幽,二人得趣,三人成品。既然是茶局,那就不会是抱着杯子什么话也不说,一顿吨吨吨喝下去。大家尽可围绕茶、环境、茶具、冲泡技艺等闲聊,无需花哨的炫技,不需华丽场景。但这其实也不能算是简单,泡茶者在泡茶前一样会对茶的属性有所了解后选择合适的茶具,水温,冲泡手法。只是喝的人不曾经历过,觉着是简单。

冲泡的功夫在泡出茶的真味,喝茶的本事在于鉴赏出的优点,评点出缺陷,分析出产生优缺点的原因;或山场的,制作工艺的,茶园管理的,储存包装的,这才是追求至简的合理诉求。在某些时候,有的人是打着喝个茶何必那么复杂,讲究那么多的幌子,去掩饰自己对于茶不了解,不想了解的现实。如若这样,与辜负泡茶者的一番好意有何区别?这样茶喝简单了,知识却积累多了。

审评
我们经常犯的错误就是否定自己认知以外的事物。同理到茶,很多人认为这就是一个大忽悠在瞎哔哔,喝个茶谁不会。这是真的吗?

审评跟广义上的喝茶是两个范畴。评审茶时,室要清洁卫生,不能有其它杂味,审评台高低,以便于操作;台要朝北,以避强光耀眼;盏碗要白,以观汤色叶底下。水要无异味,且要开水闷上几分钟,投茶量要一致。审评时,先看茶外观即条索、色泽、整度、净度;冲泡后先闻香气,然后啜水尝味。其间还要结合看水色、叶底。然后根据审评标准给茶叶定级。

说评审喝茶复杂是在装,是在端着,多少有点不尊重专业技术人员。从小处说,市面上买到的茶,没有什么诡异味道的茶,都是经过执证或专业但非执证的的人以相对复杂的方式喝过了才敢卖给你。

总之,审评时的“喝茶”不但要持科学严谨态度,而且还要有认真公正的道德,“喝”出每泡茶的优缺点,评定其等级,以供厂家定价行销,消费者凭价购买。

还有一种饱受诟病的评审模式就是“斗茶”,斗茶本是好事,根据一定的标准去严选高品质茶来大家盲评,但是近些年确实含水量越来越高了,是不是真的值得一场斗茶大会的奖杯,其实情感因素不少。以这个来作为销售卖点,个人是觉得不合适的。不如回归到茶本身,根据茶的本来品质进行客观描述,让消费者自行判断。

表演
表演性质的喝茶,也许真正的目的不在于喝茶。抛开表演中的文化成分,娱乐成分可能更大一些。各种各样的茶艺表演,古已有之,如今更讲究了。只是而今茶和器成了道具,表演人成了主体。那人是什么人,不好说。不过茶在来来回回中,几经倒旋,与好好讲究时间水温水质的泡一盏茶递到自己手中的茶相比,到底喝到的是酒色财气还是茶的温润香甜,那就不得而知了。不过把喝茶进阶为观赏节目,这种“复杂”产生的另一种效果,喜欢它的人自己清楚。

把茶喝简单,那是在享受茶,把茶喝复杂,那是在做商品标准;把茶弄艺术,那是在创作精神产品。茶很简单,茶也很复杂。简单到扔一把茶叶到碗里也能痛快解渴,复杂到甚至有人推广的以茶入道,以茶悟道。你可以不喜欢大碗茶,但也不要去嘲笑。你也可以不屑工夫茶,但也别去讽刺。茶对人很友好,那么请喝茶的人对其他人也友好一些。

端午吃粽子喝雄黄酒,不如喝这些茶搭配

阅读(215)

端午亦称端阳,部分地区也称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仲夏之交,中正之位,虽源自祭祀,但也是飞龙在天的吉祥日子。各地习俗多有多不同,但吃粽喝酒都总是免不了,趁着节日,吃吃喝喝本也是正常之事。

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吃饱显然已经不是紧迫的需求,吃好喝美才是享受。所以吃饱喝足,口腹之欲得到了极大满足的同时,肠胃负担同样也增大了。

雄黄酒喝多了,粽子吃多了,与什么茶搭配解腻比较好。

喝雄黄酒,民间说法是其有镇邪除魔之效,这真假不去追究,就说喝多了怎么办?雄黄酒燥热,有人会搬出流传广泛的浓茶解酒之说。实际上茶并不解酒,酒局喝大了,约个茶解酒?你这是腰子不要了,主要是会增大肾脏负担和增加神经中枢的兴奋度。那如果真雄黄酒喝多了,想喝点茶,那要喝什么?

传统茶,不建议喝了。可以适量喝点花茶,比如薄荷茶、菊花茶、荞茶之类清热、下火、解腻的花草茶、花果茶。这比喝传统茶好一些,说白了补充水分总没错。

那粽子吃多了,喝什么茶好呢?看你吃的是什么粽子,尽量对应吧!

荤粽配普洱熟茶
以前的粽子,就只糯米沾糖,已经很不错的了。现在荤食也进入了粽子大军,馅料有鲜肉、火腿、香肠、蛋黄等等。这类不好消化的荤粽吃多了,可以喝普洱熟茶,熟茶属黑茶范畴,它是一种后发酵茶,在后期转化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有益的酶和益生菌群。吃完荤粽,来一杯熟茶,不仅解腻,还能消食,且普洱熟茶对肠胃刺激性小,也不用过于担心给肠胃造成更大的负担。当然,除了普洱熟茶,其他黑茶也是可以的,比如六堡茶、安化黑茶!安化黑茶自不必说,鼎鼎大名的金花就出于它之身。

甜粽配绿茶、白茶、薄荷茶
甜粽,主要以大枣、豆沙、板栗、果脯、蜜饯等为馅料,特点就是一个甜。这也就意味着会在短时间内摄入大量的糖分,上火,犯腻也就不足为奇。这种情况下就可以搭配绿茶、白茶、花草茶这类偏寒的茶了。绿茶和白茶都是不发酵的茶类,甜腻的粽子的燥热,喝绿茶或薄荷茶,加速糖类代谢,减少糖对胰岛的损伤,还能解腻。

食用甜粽子,如红枣粽、豆沙粽、栗子粽等,那就适合搭配清淡的绿茶或者薄荷茶。这两种茶属寒性,适合燥热的甜腻粽。而且绿茶和薄荷茶可以增进人体内的葡萄糖代谢,不让过多的糖分停留在体内,损害人体的胰岛功能。当然、白茶也是可以的,不喜欢苦或不喜欢薄荷味的那就白茶首推,口感清淡香甜,炎炎夏日,也是很好的消暑饮品。

咸粽配乌龙
咸粽主要在东南,比如广东、福建一带。咸鸭蛋、肉都可入馅料,甚至还会加白酒、蚝油、盐等作为调料,这粽子,口味偏重,能吃出煲仔饭的感觉。武侠小说经常会写被毒蛇咬了中毒,七步之内必有解药。所以咸粽当然适合配福建、广东一带产的乌龙茶。乌龙属于半发酵,香气高扬,茶汤温润。吃了咸粽子,来点乌龙茶,生津止渴,口气都清新了!

碱水粽配红茶
碱水粽,80以前的人深爱此物,以广东产的著名。碱水中的碳酸钾可以让粽子着色、增香。粽子煮熟后呈金黄色,有一股特有的清香味,又便于消化,深受人们的喜爱。

名字就叫碱水粽,那粽子也偏向于碱性,可以喝一点酸性的东西中和一下。茶汤的PH值在5.5-7之间,属于酸性物质。而发酵过的茶,茶汤酸性会比未发酵的茶高一些,当然首推红茶,香甜的滋味,漂亮的汤色,既可平衡酸碱,还能丰富食物的口感。更重要的是,红红的茶汤配着粽子,喝着茶,吃着粽子,制霸端午朋友圈的漂亮照片不就来了?

过完端午,一年日子又快过去一半,祝福一切顺遂,全家安康!最后粽子虽好,也别贪嘴。

茶和水都对,但泡不出茶叶店的味道,那看看是不是注水方式错了

阅读(226)

去茶店买茶,茶艺师泡出来很好喝。果断买了,回家用一样的水,一样的水温,但泡出来就是没茶店的好喝。这是为什么?

在茶、水、温度三个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但是泡不出之前的味道,那可以从注水方式上去找一找原因。茶艺师会根据茶叶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注水方式,不是什么茶都是拿起来就哗哗冲,怎么注水,很讲究!


注水的快慢
磨刀不误砍柴工,一泡好茶,需要从茶干去了解它是什么茶,需要用什么茶具,水温要多少度,再确实怎么泡。比如注水的快慢!有茶友就会说了,喝个茶嘛,不就是茶叶放到茶具里,往里面倒水就可以了。不是的!

注水过程的快慢会影响到浸泡过程中水温的高低和水流的缓急。温对茶的影响大家都知道,比如名优绿茶受不了沸水,红茶也不建议用高温冲泡一样。水流的缓急,一样会影响到滋味、香气、汤感之间的协调,从而影响茶汤味道的好坏。举个例子,泡杯白糖水,哗啦一下注水进去,直接就喝,几乎没什么甜味,那就是糖和水的相容度很低。

急速的水流会使茶叶旋动,温度也会较高,茶和水在接触高温下融合度高,和空气的摩擦度也会增加,这种注水方式就会让香气高扬,但是茶汤的醇厚度也会相应下降。这种冲泡方式更适合需要激发茶香高扬的茶。比如各种明前绿茶、功夫滇红、岩茶等。

缓慢的水流令茶叶保持相对的静止,接触水的茶底慢慢溶出,在出汤的时候再一次在较低温度下融合,令茶汤的醇厚度上升,层次感更加明显,同时令茶汤的香气下降,融进茶汤里,喝起来口中更香。这种冲泡方式,更加适合茶汤层次丰富的茶,比如生普。

水线的走势
水线的走势其实说的就是注水的时候,水线怎么走动,主要的方式有螺旋式注水、环圈注水、单边定点注水、正中定点注水几种,它们主要影响茶底和水流的动静比例以及茶底接触水的均匀程度。

单边定点,注水更适合乌龙茶,如安溪铁观音、台湾乌龙茶和武夷岩茶,高香红茶等。水流高冲使茶叶上下翻滚,使紧密相连的茶叶快速膨胀,有效物质的溶解的速度加快,并激发茶叶香气,使茶香气更加突出、高扬。

正中定点注水,比较适合老白茶和普洱茶等紧压茶。可以使茶叶尽可能分散,保持茶叶形状完整。

中心环绕注水,就是从盖碗的中心开始,绕着圈圈注水,直到盖碗中的水量合适为止。这种注水方法适用于条索蓬松、叶厚的散装茶。茶叶蓬松轻盈易浮于水面上,环绕注水可使水与茶叶接触翻滚,以便更好渗入茶中,使有益物析出,让茶汤更饱满。

环圈注水,与中心环绕注水有所不同,环圈注水是沿盖碗壁绕圈圈,适合嫩茶,如白毫银针。这可避免水对茶叶的冲击,造成冲泡不均,使茶汤口感变浑厚,不能突出鲜爽的味道。

螺旋式注水,从中间开始注水,然后环绕一圈回旋冲水,最后回到中间位置。这种注水可以让茶与水全面接触,快速增加茶叶与水的融合度,快速析出茶叶的内含物质。用于冲泡红茶,绿茶,白茶,和冲泡到后期口感较淡的茶。

水线的高低
水线高低可以简单理解为冲泡的时候,水线拉得有多长,水壶离茶多远。常喝茶的会说,香靠冲,汤靠吊。其实就是想要茶汤高香,注水时拉高水线,让茶叶翻滚起来,但是也会牺牲掉醇厚度。

如果希望茶汤绵滑柔软,就缓慢低冲,但这样不能快速激发出茶的香气,会牺牲掉一部分茶的香味。所以想要同时兼顾,就得控制好水流的稳定性,激发茶香茶味都达到一个平衡点。

水线的粗细
粗和细是一个相对的问题,跟注水的器具也有关系。它关系到注水过程中水的流速,水线的粗细也可以用来调整注水方式、水线高低的缺陷的地方,通常会是很有效的微调手段。比如低冲的时候,把水线拉细,比如中心环绕注水的时候。这样可以保证水与茶的接触更全面深入。

出汤的快慢
出汤快慢对茶的口感影响很大,也是对水温控制不好的补救。缓慢的出汤主要针对前期浸泡相对静态的茶水溶合度差的茶,具有融合调节作用。缓慢均匀的出汤方式,茶汤融合得越有层次感,且相对融合温度越低,其汤感也越软。比如普洱。

而越快速的出汤则令茶汤的融合度越好,香气越高。出汤快慢在冲泡过程中也属于微调作用。比如红茶,在水温略高的情况下快速出汤,可以降低高温对红茶的负面影响。

注水对于泡茶有多重要,它就像做一道菜,一样的食材,一样的调料,但我们就是没有专业厨师做的好吃一个道理,它就像是火候和手艺。当然,也不要生搬硬套去用这些注水方式,时间精确到掐着表,水线精准到测量,高度用尺子去量,这样只会越泡越糟。想要泡出一杯好喝的茶,除了多泡,没有其他的办法。就像厨师做菜不会每次去称调料的克重,也不会用温度计去测锅里的温度是一个道理。实践的多了,手感自然会出来,味觉也会被培养到去分辨茶汤的滋味,然后去做出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