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茶客不喝“白茶天花板”白毫银针,反而将白牡丹当成宝?

阅读(309)

白茶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和贡眉,由于白毫银针原料全部是用芽头制成,且采摘标准严格,被认为是白茶“天花板”。

而寿眉、贡眉的产量最高,价格也最便宜,压饼后等待陈化,还会随着时间变化,出现枣香。

但据小编观察,老茶客们似乎更喜欢喝白牡丹,之前就有不少茶友询问今年白牡丹的情况,从一级白牡丹、高级白牡丹,再到牡丹王,问了个彻底。

按照采摘标准而言,白牡丹处于白毫银针和寿眉、贡眉中间,处于不上不下的位置,是如何获得众多茶客青睐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备受老茶客喜爱的白牡丹。

制作工艺简单
制作分为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细分有萎凋、烘焙或阴干、拣剔、复火等工序,而其关键是在于萎凋。

萎凋分为室内自然萎凋、复式萎凋和加温萎凋。要根据气候灵活掌握,以春秋晴天或夏季不闷热的晴朗天气,采取室内萎凋或复式萎凋为佳。

采摘鲜叶用竹匾及时摊放,厚度均匀,不可翻动。摊青后,根据气候条件和鲜叶等级,灵活选用室内自然萎凋、复式萎凋或加温萎凋。

当茶叶达七、八成干时,室内自然萎凋和复式萎凋都需进行并筛。在剔除梗、片、蜡叶、红张、暗张之后,以文火进行烘焙至足干,只宜以火香衬托茶香。

等级选择丰富
白牡丹,因绿叶夹银白色毫心,形似花朵,冲泡之后绿叶托着嫩芽,宛若蓓蕾初开而得名。

用于制造白牡丹的原料要求白毫显,芽叶肥嫩。传统采摘标准是春茶第一轮嫩梢采下一芽二叶,芽及二叶满披白色茸毛。

根据《GB/T22291-2017白茶》标准,白牡丹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一共四个等级。

特级毫心多肥壮,叶背多茸毛,香气鲜嫩,毫香显;一级毫心较显,香气醇爽有毫香。

二级毫心尚显,叶张稍嫩,香气浓醇,略有毫香;三级叶缘略卷,有平展叶,香气浓醇。

香型富有特色
白牡丹的采摘比白毫银针稍晚,又比寿眉稍早,兼具了白毫银针的清新毫香和寿眉的甘甜醇香,却又呈现出花香、果香等清爽独特的香气,陈化后又有独特的药香。

白牡丹最主要的香气是花香,典雅的兰花香、清甜的桂花香、清新淡雅的茉莉花香、栀子花香以及玉兰花香。

制作过程中茶叶可能会破碎,破碎的茶叶当中会溢出果胶,果胶就把茶叶包裹起来,之后就会出现果香。

茶叶在储存中都会经历从新茶到老茶的过程,茶叶当中的一些物质会转化,这就是白茶拥有药香的一个过程。

冲泡方法多样
冲泡白牡丹一般采用盖碗或紫砂壶,也有很多人喜欢煮老白茶,那就需要用到煮茶壶。此外,根据饮茶场景不同,还可以选择玻璃杯。

第一,盖碗冲泡。适合用于冲泡高等级的白牡丹,第一泡45秒以后每泡延续20秒,茶汤滋味更醇厚。

第二,紫砂壶冲泡。适合三年以上白牡丹,用沸水冲泡,在45秒-60秒左右出汤,茶香四溢,甘甜醇滑。

第三,玻璃杯冲泡。适合用于冲泡高等级牡丹,茶水不分离,要控制投茶不要过量,一分钟后就可饮用。

第四,煮泡。适合五年以上的白牡丹,煮沸后出汤留一半给下一壶,如此每一壶茶汤的滋味更均衡。

除了以上四点,白牡丹的价格比白毫银针亲民,十分适合作为口粮茶,外形又比寿眉精致,无论是送礼还是自饮都是不错的选择,难怪会受到众多老茶客的喜爱。

那么,喜欢白茶的你,是否最喜欢喝白牡丹呢?

考研人开始卷茶叶了,咖啡不再受年轻人喜爱?

阅读(296)

最近,“考研人开始卷茶叶了”的话题登上热搜,评论区全是考研人晒出的茶,甚至还有人出了考研人饮茶攻略。

早起开始学习,学一整天,选择喝铁观音;中午开始学习,晚上需要熬夜,可以适量饮用潮汕凤凰单丛。

中午开始学习,但晚上需要早睡,选择喝西湖龙井;偶尔提神两小时,可以适量饮用白茶;想让心情愉悦,适当放松,可以喝茉莉花茶。

在大部分人印象中,年轻人似乎更喜欢喝咖啡。事实上,年轻人早已成为了喝茶的主力军。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2021年的报告显示,26-35岁人群已经成为购买茶叶的主力,35岁以下客户占到了总数的57%,且还在不断增加。

根据某咨询公司2021年发布的《2021中国茶业创新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茶叶的消费者中,19-30岁的年轻人占到了46.8%。

为什么考研人的提神剂会从咖啡变成了茶叶?茶叶比咖啡更提神吗?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茶叶比咖啡更提神?
人在长时间不间断地工作时,人体会产生腺苷,腺苷与大脑中的腺苷受体结合后,大脑会接收并传递疲劳的信号,人就会感到疲惫困乏。

而茶叶与咖啡都含有的咖啡因,从化学结构上而言,与腺苷类似,进入人体后可以代替腺苷与腺苷受体结合,从而使大脑无法接收到疲惫的信号。

正因此,咖啡因起作用,是阻断大脑接收疲惫的信号,本质上是让人体短时间内不产生疲劳感和困意。

通过阻断信号“欺骗”大脑,在咖啡因消耗完毕,疲劳感和困意就会袭来,并不会持久。

据研究表明,茶的咖啡因含量约为3%~4%,咖啡的咖啡因含量约为1%~2%,看这个数据,茶的提神效果似乎更好。

但要注意含量并非就是摄入量,茶叶是需要反复冲泡的,内含物质并不会一次性就全部析出。

且茶内含咖啡所没有的茶氨酸,茶氨酸会减缓咖啡因的吸收速度,而咖啡是冲泡后直接饮用的,所以咖啡的提神的效果比茶是要好的。

要想立刻不困,可以选择喝咖啡,但茶叶中的茶氨酸还能延长咖啡因在体内停留的时间,如果想要持续长时间不困,其实选茶更好。

喝茶注意事项
第一,不空腹饮茶。本身肠胃不好的人、体质虚寒的,若是空腹饮茶很容易造成身体上的不适,最好将饮茶的时间放在吃完早餐之后。

第二,过量不饮。茶叶虽是健康饮品,但任何事都讲究一个度,过量饮用并不会加倍健康,反而会危害身体。

第三,不饮新茶。以武夷岩茶为例,焙火完成后的新茶,火气还很重,这时饮用特别容易上火,上火严重还有可能出现流鼻血的情况。

第四,不饮隔夜茶。经过长时间放置,茶汤容易发生变质,产生大量的细菌,饮后或有可能引发腹痛。

第五,不饮浓茶。浓茶中的咖啡碱、茶多酚含量较高,容易刺激胃壁细胞,分泌过多胃酸,对身体无益处。

综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喝茶,在学习、工作时使用茶提神。但切记,茶虽好,但一定要正确科学饮茶。

为什么铁观音可以真空包装?白茶绝对不能抽真空?

阅读(334)

经常喝茶的茶友,稍稍注意便会发现,有些茶叶是真空包装,比如闻名中外的铁观音,包装多是真空的。

而有的茶叶则是非真空包装,特别是白茶,业内人曾强调过白茶绝对不能抽真空,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下吧!

铁观音可以真空包装?
清香型铁观音讲究轻发酵,香气高扬。为了保证茶香,保存时要在低温和干燥的环境中,减少水分在成茶中的作用,不影响茶叶的鲜香度。

除了水分,氧气和温度也会影响茶叶的品质,抽真空能防止成茶与空气接触继续发酵,避免茶中的香气物质和空气发生反应,让香气钝化不显。

铁观音不讲究陈化,一般提倡趁鲜喝,不需要过多陈化。如果实在难以在短时间喝完,也可以放入冰箱,低温冷藏,延长最佳风味的保持期限。

但只也不能非真空放冰箱太久,香气会逐渐消失,要是稍微存放不得当,甚至还会有异味的出现。

再者,铁观音颗粒紧结,承压性较好,不像武夷水仙、肉桂那般条索酥脆,抽真空也不会出现叶底过于破碎的情况。

此外,台湾的高山乌龙也是真空包装,只不过不是铁观音这种小泡袋方式,而是更经济环保的中大包装。

白茶不可以真空包装?
白茶的制作工艺简朴,不炒不揉不杀青,仅仅是萎凋和烘干,同样看重“鲜爽感”,鲜香醇爽是其精髓。

白茶不像铁观音那般颗粒紧结,若是使用真空包装,白茶的茶叶必定会被压碎,压碎的茶冲泡后滋味不好,还容易满嘴碎茶。

众所周知,白茶具有“越陈越香”的特性,由于工艺简单,茶叶内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得到了保留。

在日积月累的陈化下,内含物质转化,生成新的养分,新的风味。在陈化的过程中,茶叶需要密封,却不能完全没有空气。

要知道空气中除了水汽还有氧气,白茶之所以能“越陈越香”,是茶叶内部的酶与氧气进行缓慢交换。

正因此,白茶需要适量空气,才能够顺利转化,如果真空包装,白茶无法接触到氧气,也无法转化出醇厚甘甜的口感来。

白茶如何存放?
白茶无需在冷藏条件储存,在常温环境下可以正常转化。不能提高温度加速白茶转化,因为高温会破坏茶的成分活性,导致茶叶变质。

存茶空间避免阳光直射,可买窗帘遮光。且保持相对干燥,空气湿度保持在40%-70%之间,不能长时间超过70%。

内包装最好有两层,用塑料膜和铝箔纸包装茶叶,外包装用纸箱,纸箱周边再用胶布封紧。一些讲究的老茶客,会选用土陶罐来储存,因为土陶罐的密闭性好,能隔绝异味。

存茶空间可以常年门窗紧闭,使空间相对密闭,但也要适量通风。没有特殊情况不要轻易打开包装物,空气进入茶叶中,会加速其氧化。

最好每隔一两年就品饮一次,观察茶的转化方向以及是否存储得当,并及时做出调整。

快放下你手里的绿茶,冬天不能喝绿茶!

阅读(312)

自古以来,我国便有着“因时而食”的习惯。在茶圈,更有“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青茶,冬饮红茶”的说法。

且绿茶茶性寒凉,“绿茶性寒伤胃,不宜冬天饮用,冬天要喝红茶,红茶养胃”的说法广为流传。

正因此,有很多人认为天冷的时候,一定不能喝绿茶,对身体的伤害太大,不符合养生之道。

那么,事实真的是如此吗?天冷是真的不能喝绿茶吗?先放下你手里的绿茶,看完这篇文章再考虑要不要喝!

冬天可以喝绿茶吗
绿茶茶性偏凉,如果本身肠胃不好,喝太浓的绿茶会加快胃液的分泌,进而刺激胃。不过,这也很可能是由于饮茶时间、饮茶浓度、饮茶量导致的。

茶叶中的茶多酚具有收敛性,对胃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尤其在空腹的情况下刺激性更强。而绿茶属不发酵茶,茶多酚含量比其他茶类多,对胃的刺激更明显些。

那是不是意味着冬天不能饮用绿茶呢?答案自然不是。绿茶含有不少的天然物质,如叶绿素、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冬天很多人喜欢吃火锅,吃多了火锅特别容易上火,内生燥热,出现咽喉肿痛等上火症状,适当品饮绿茶,不仅不伤脾胃,还有利于胃清热解毒,促进消化。

且每年绿茶的产量以及销量皆位居六大茶类之首,全国常年饮用绿茶的人不在少数,侧面解释了能不能喝绿茶的依据不在于季节和温度,而是取决于自身的体质和身体状况。

肠胃不好的,无论是哪个季节都只能适量饮用绿茶,适当注意喝茶的方式和时间,最好不要空腹喝茶就好。

适合肠胃不好的人饮用的茶
白茶有“一年为茶,三年为药,七年为宝”之称,白茶经过陈放之后,其多酚类物质不断的氧化,转化为更高含量的黄酮、茶氨酸和咖啡碱等成分。

冬天十分适合煮老白茶,茶汤比冲泡时更浓郁,色泽更红亮,厚实感与质感比冲泡好的老白茶来得更鲜明。

黑茶属于后发酵的茶类,富含茶黄素等温性物质,刺激胃部的咖啡碱已在发酵过程中减少,不会对胃肠形成刺激。

人在冬季不仅食欲大增,还会将物质储存在体内,极其容易长胖。对于喜食大鱼大肉的人来说,多喝黑茶,有助于消除油腻、清理肠胃。

红茶属于全发酵茶,由于发酵程度的不同,红茶比起绿茶来,对肠胃的刺激很小,红茶暖胃的说法早已深入人心。

在适合煮着喝的茶类中,红茶也是颇受推荐的一种。经过煮沸的红茶,香味更浓郁,茶味更足。

综上,选择喝什么茶,需要从自身的体质和身体状况出发,季节和温度并不能作为决定性因素,只要不是肠胃不好,冬天大可安心喝绿茶。

踢爆商家骗局!以寿眉冒充白牡丹!别再上当了!

阅读(246)

前不久,有位喜欢喝绿茶的茶友,突然迷上了喝白茶,作为刚入门白茶的茶小白,被店家忽悠买了点白牡丹。

在茶友的盛情邀请下,前去品饮店家口中的白牡丹王,光是看茶叶外形,就知道茶友这是遇上了春寿眉冒充的白牡丹。

相较于白牡丹的叶片更少,芽头更显、茶梗更短、白毫数量更多。即便是剥掉多出来的叶片,春寿眉的芽头偏细长,肥壮度不如白牡丹。

但这些对于刚入门白茶的茶小白而言,实在是难以分辨。为此,小编特意整理了四点白牡丹和寿眉的辨别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采摘标准
寿眉是以大白茶、水仙或群体种茶树品种的嫩梢或叶片为原料,经萎凋、干燥、拣剔等特定工艺过程制成。

寿眉茶青选用的是一芽多叶或者不带芽的叶,与白毫银针相比,其采摘期最长,产量也是最大的,占白茶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正因如此,市售老白茶多是以寿眉为原料。

寿眉的成茶叶态稍卷瘦小,不带毫或少毫,比较均匀洁净,叶片颜色灰绿、黄褐、暗红间杂。

白牡丹,因绿叶夹银白色毫心,形似花朵,冲泡之后绿叶托着嫩芽,宛若蓓蕾初开而得名。

用于制造白牡丹的原料要求白毫显,芽叶肥嫩。传统采摘标准是春茶第一轮嫩梢采下一芽二叶,芽及二叶满披白色茸毛。

根据《GB/T22291-2017白茶》标准,白牡丹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一共四个等级。


香气

寿眉的香气很有辨识度,新茶寿眉的香气以毫香、青草香、花香为主,老茶寿眉在转化后期可能会出现枣香、药香、陈香、花香、薄荷香、粽叶香等香气。

新老寿眉在口感上也有很大的不同,新茶寿眉带有强烈的鲜爽感,口感轻柔、醇厚、甜润,老茶寿眉的口感就更加醇厚、内敛、柔和。

白牡丹的采摘比白毫银针稍晚,又比寿眉稍早,兼具了白毫银针的清新毫香和寿眉的甘甜醇香,却又呈现出花香、果香等清爽独特的香气,陈化后又有独特的药香。

牡丹以花香而闻名,典雅的兰花香、清甜的桂花香、清新淡雅的茉莉花香、栀子花香以及玉兰花香,但其香气并不仅限于花香。

口感滋味
寿眉冲泡后,淡雅的青草香飘散开来,茶汤明黄透亮,有很高的甜度,茶汤入口醇和绵润,回甘生津。

经过三年以上的存放的老寿眉生,经过岁月沉淀,不管是在香气与口感甜度上都更为沉稳,茶汤稠如米浆,有内容感,滋味醇厚甜润。

白牡丹的茶汤细腻柔和,如丝般顺滑。柔和的口感中融入了一丝丝的清润,润而不腻,醇而不浓,令人陶醉。

总的来说,茶汤滋味上,寿眉汤感更醇,茶味更润;白牡丹整体上更鲜爽,更清香。

价格方面
白牡丹产量少,主要采于春季,也有少部分采于秋季。春茶季时,白牡丹的采摘时间只有十几天左右,产量并不多。

相较于白牡丹,寿眉产量在白茶中占比是最大的。按照采摘季节区分可以分为春寿眉和秋寿眉,还可以按照节气分为白露茶、寒露茶、秋分茶……品类多样。

正因此,寿眉的价格相较于其他的白茶,价格自然比较亲民,十分适合作为口粮茶。而白牡丹物以稀为贵,自然价格比寿眉高。

综上所述,白牡丹和寿眉各有千秋,并无高低之分。但由于价格上的差异,会有些不良商家将春寿眉冒充成白牡丹。茶友们千万要擦亮眼睛,切勿上当。

碎茶都丢了?用这种冲泡方法滋味更好!

阅读(253)

一袋茶喝到最后,总会留下一些条索不完整的碎茶,很多茶友会选择将其丢弃。

但只要这一袋茶品质不错,即使是最后剩下的碎茶末,它仍然是好茶,并不会因为条索不完整变为劣质茶。

且不论哪一类、什么级别的茶叶,在日常包装、运输或者存放、取茶过程中,都难免出现断碎。

只是碎茶的析出速度比起条索完整的茶叶更快,如果没有掌握好方法,茶汤很容易苦涩。

今天,小编就来教大家如何更好的冲泡碎茶,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掺泡法
前面提到了碎茶冲泡时,内含物质析出比较快,如果按照冲泡条索完整茶叶的方法,口感上会苦涩数倍。

将碎茶和条索完整的茶叶掺在一块冲泡,要注意碎茶的总占比不可以太多,差不多在五分之一即可。

且一定要选择和碎茶同一款茶叶,最好不要和其他的茶掺在一起冲泡,如果没有就不要使用这个方法。

此外,碎茶冲泡的时候,最好搭配使用茶漏,减少碎茶末进入茶汤之中,影响品饮感受。

淋泡法
淋泡法主要就是针对碎茶末内含物质析出速度快这一点,用更快的的冲淋方法,让茶汤的滋味没那么容易。

准备茶漏、公道杯或者其他杯具,将茶漏架在杯具上,放入5克左右的碎茶末在茶漏之上。

用沸水直接对着碎茶末冲淋,淋泡出来的茶汤不容易苦涩,滋味比较淡,碎茶末也不会进入茶汤之中。

这种方法就十分适用于家里没有同款条索完整的茶叶了,操作也十分简单。

茶包法
超市里售卖的袋泡茶,里面装的茶叶就是碎茶末,根据这个思路,其实我们也可以将剩余的碎茶末自制成袋泡茶。

各大电商平台皆有售卖专门用来装碎茶的茶包袋,将碎茶直接装入其中,类似于立顿茶包那样。

无论是在家,还是外出,亦或是在办公室,只要将自制的袋泡茶放入沸水中即可,十分方便。

不过要注意,一定要在原来的投茶量上减半,避免出现茶汤的滋味过浓,以至于苦涩味重。

烹煮法
如果碎茶是老乌龙茶或老丛水仙等陈茶,可以用来煮饮,也能煮出熟悉的枣香和粽叶香,出汤做好过滤即可。

或者也可以将这些碎茶用来做烹煮的调味料,比如煮茶叶蛋,一点都不会浪费。

直接将碎茶末、生鸡蛋放入冷水之中,加入大料、生抽、老抽、盐以及糖,烹煮半小时后,将鸡蛋壳敲碎,再浸泡两小时,美味的茶叶蛋就出来了。

喝茶入坑全过程,你是不是也中招了!

阅读(265)

曾有人说“喝茶是一门破产的艺术”,是否破产不好说,但喝茶确实会让人一步步入坑。

恰逢双十一购物节,小编购入了不少茶,家中的茶叶、茶壶、茶杯以及各种附件辅具已经堆砌成山。

不禁开始回想起最初自己刚喝茶时,仅有一茶一杯,究竟是如何进展到现在这样的?

今天就来写写小编本人喝茶入坑全过程,快来看看你有没有类似的情况,说不定你也正在入坑,或者已经在坑内了。

第一套茶具
最开始喝茶时,将茶叶倒入大杯中,注入沸水,就这么喝上一整天,茶汤浸泡过久滋味苦涩。

某次在朋友那饮茶,朋友拿出盖碗,一顿行云流水的操作下来,茶汤涩感不显,反而甜润馥郁,带有淡淡的蜜香。

于是,自己就购买了一套茶具,盖碗、公道杯、小茶杯一应俱全。作为新手泡茶时总会烫到手,于是又找些了泡茶的教程学习。

就这样,喝茶这条路上,又多了一个爱茶的人,开启入坑第一步。

六大茶类都想尝
刚开始喝茶时,还没找到自己最偏好的茶,茶感尚未固定,面对六大茶类充满了好奇与新鲜感。

无论是听过,还是没听过的茶叶都想尝一尝,绿茶、黄茶、红茶、白茶、黑茶、乌龙茶,总之只要是茶都想喝一口。

朋友推荐的买,市场上最热门的茶也要买,各个省份的名茶都要买,于是家里就多出来了一大堆茶。

四处找茶、买茶,喝茶人坑过程中缴学费的起始。

入手各式器皿
品饮各式茶之后,最开始的一套茶具已经不能满足自己需求了,宜兴的紫砂壶、潮汕的朱泥小壶、建阳的建盏、日本的铸铁壶,统统都想要购入。

了解“一壶一茶”的理念之后,开始走上买壶买杯的道路,路过茶具店也要驻足许久,仔细观察。

甚至有一段时间到了不同泥料制成的紫砂壶,哪怕都是西施壶款式,也有想要入手的想法,不同泥料的收缩率不同,猜测泡茶滋味或许不同。

后续为了养壶,又学习了紫砂壶养壶知识,知道半手工壶和全手工壶的区别,在习茶路上越走越远。

开始收藏茶叶
有了新的茶具之后,更加沉迷于茶的风味,香气、生津、滋味、喉韵、挂杯等等与茶相关的。

茶叶的品种最是繁杂,比如绿茶贵新、黑茶贵陈,比如新制白茶的清香、陈年白茶的甘醇……各有各的滋味。

正因此,在入坑之后就有了囤茶藏茶的习惯,囤茶藏茶其实也是会上瘾的,家中明明茶叶无数却依旧觉得“没茶喝”。

最后多到家里专门有一个地方,用来摆放自己收藏的茶叶,完全掉进了喝茶的坑里。

参加各种茶会
在爱上喝茶之后,开始注意哪里举办茶会活动,想要认识更多爱茶人士以及茶界大咖。

辗转各大茶会之后,开始对茶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知道了各地方的特色茶,以及与茶相关的历史典故。

偶尔也去茶叶原产地,比如去西湖湖畔品饮西湖龙井,到福鼎生态茶园感受白茶不炒不揉工艺等等。

甚至自己也会办个小茶会,邀请三五好友,分享自己在其他茶会上的所见所感,对茶历史典故侃侃而谈。

跟古人比玩茶,现代人真的比不过!

阅读(330)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人们通过各种形式记录了古代饮茶习俗,不仅是饮茶方式的变迁、茶具的变化史,更有精彩纷呈的饮茶文化。

尤其是透过众多古籍字画,所展现的古人们行茶令、斗茶、猜茶谜等玩茶活动,不由感叹古人真会玩!


行茶令
酒席之上有助兴的酒令,而茶席之间自然也有增趣的茶令。茶令最早出现在宋代,是宋代兴盛斗茶的产物。

茶会时的游戏,由一人作令官,令在座者如令行事,失误者受罚。 宋代王十朋 《万季梁和诗留别再用前韵》:“搜我肺肠茶著令。”自注:“余归与诸子讲茶令,每会茶,指一物为题,各举故事,不通者罚。”

《中国风俗辞典》中对“茶令”一词给出了如下的释义:“茶令风俗文化,最早在江南地区兴起。因为此地盛产茶叶,为茶令的出现提供了基础条件。古人在饮茶时,选出一人作令官,其他茶者皆要听从此人口令。令官出题,其余人轮流作答,也可由令官指定回答者。回答不上或回答错误,则要以茶代罚。”

斗茶
斗茶,雅称茗战,源于福建闽北武夷山下的建安一带,唐·冯哲所著《记事珠》云:建人谓斗茶为茗战。

宋人斗茶主要是“斗色斗浮”,色是指点出来的茶汤色泽,“以纯白为上,青白次之,灰白次之,黄金又次之”;浮则是指茶沫,要求点出来的茶沫乳白如瑞雪,并且咬盏。

所谓“咬盏”,即茶沫如“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凝而不动”,以咬盏最久者胜。

当然,茶汤的香气、味道也很重要,范仲淹的《斗茶歌》就提到“斗味斗香”:“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宋代的斗茶,从茶民制茶者到茶商,从民间到皇宫,从百姓到文人雅士,几乎是各个阶层都爱玩斗茶。

斗茶的范围也十分广泛,诸如茶的产地、品种,茶叶的做工,以及烹茶所用的水,盛茶的茶具,有关茶的典故和斗茶者的见解等。

猜茶谜
猜茶谜,也是古人最喜欢的玩茶活动之一,早在唐代就有以“草木在本心”为谜面的“茶”字谜。

经过漫长历史发展,也就流传下来不少妙趣横生茶谜故事,譬如唐伯虎以茶谜会茶友的故事。

某日,祝枝山来到唐伯虎加做客,恰好唐伯虎做了四个茶谜,要是祝枝山今日猜不出来就不接待。

茶谜为:“言对青山青又青,两人土上说原因。三人牵牛牛无角,草木之中有一人。”

没多久,祝枝山就猜出了谜语,直接坐下说:“倒茶来”,原来这四个字谜正是“请坐,奉茶。”

唐伯虎不仅是生活中喜欢与好友猜茶谜,还曾画下著名茶画《事茗图》,题诗入画“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赍持。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

关于黑茶的误区,看完你就明白了!

阅读(279)

天气越来越冷了,很多人会选择喝茶性温和的黑茶。作为后发酵茶,黑茶因“越陈越香”的特性,备受大众喜爱。

但大众对于黑茶的了解并不算多,仍存在着众多刻板印象,比如制作黑茶的原料都是粗老的,亦或是黑茶都经过渥堆工序等。

今日,小编就来聊聊关于黑茶的误区,快来看看有没有颠覆你的认知。

黑茶都用粗老原料吗?
黑茶属后发酵茶,最早作为边销茶,用料粗枝大叶,但易于保存、风味独特,一直是西藏、内蒙、新疆等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日常生活必需品,行销边陲,长盛不衰。

但并非所有黑茶都用粗老原料制成,也有采用细嫩原料制成的茶,比如安化黑茶中的“天尖”。

天尖采用一级黑毛茶压制而成,外形色泽乌润,内质香气清香,滋味浓厚,汤色橙黄,叶底黄褐。

清朝道光年间,天尖曾被列为贡品,也曾经是西北地区的贵族饮品,原料为高等级的细嫩芽尖。

此外,大部分使用粗老原料制成的黑茶,很多人会误以为等级低。

事实上,茶类由加工工艺划分,黑茶作为后发酵茶,需要采用粗老的茶叶才能完成,和采用鲜嫩芽叶制成的绿茶,并没有高低之分。

有金花才是好黑茶?
金花,学名“冠突散囊菌”,一种黄色颗粒状菌体,存在于茯砖茶内。

茯砖茶最重要的一道工序是“发花”处理,金花普遍、茂盛、颗粒大、色泽鲜艳、呈金黄色,不含杂菌。

“金花”以冠突散囊菌为主体的微生物群,冠突散囊菌群的生长繁殖,无非是需要特定的温度、水分或空气湿度、通氧量以及该菌嗜好的代谢底物。

刘仲华曾说过:“只要提供冠突散囊菌群适宜的生长环境条件,六大茶类的茶叶都可以发出‘金花’来”!

人们普遍认为有金花的才是好茶,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现如今人们可以通过控制温度、湿度来发花。

广西六堡茶、湖南千两茶等,经过控制温湿度会出现金花。也有没金花的黑茶比如天尖、黑砖茶等,但茶叶品质也不错。

黑茶都经过渥堆工序吗?
“渥堆”是将茶叶堆放成一定高度(通常在70cm左右)后洒水,上面覆盖麻布,以促进茶叶酵素作用进行的过程。

在湿热环境下发酵24小时左右,茶叶的转化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再摊开来晾干,是形成黑茶色香味品质的关键性工序。

但并不是所有的黑茶都经过渥堆,比如传统工艺制作的六堡茶,利用茶叶揉捻后自身产生的茶汁自然发酵。

安徽的祁门安茶制作过程中同样没有用到渥堆工序,而是采用了“露茶”工序,即在立秋后将补火后的茶叶摊晾,多次翻动均匀受露。

虽然工艺上没有经过渥堆工序,但工序的原理都是一样的,都是通过湿热作用、酶促作用和微生物作用,促进茶叶中内含物质的转化。

大红袍表面出现了一层白霜,还能喝吗?

阅读(266)

大红袍,茶性温和,馥郁花香与若隐若现的果香,备受茶友们青睐,常被作为礼品赠送长辈。

之前有茶友询问过小编,发现在大红袍的表面有一层白霜,这是不是代表茶叶坏掉了呢?

相信这个问题,有不少的茶友都遇到过,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大红袍表面的白霜。


起霜是茶叶坏掉了?
在大红袍表面出现了一层白霜,首先要排除是不是出现了受潮发霉的问题。

刚烘干的大红袍含水量在3%左右,由于茶叶具有吸湿性,直接暴露在室内15个小时,含水量会回升到9%。

要是大红袍茶叶中水分超过12%,很快会发生霉变,会出现明显的霉斑,靠近轻嗅有明显的霉杂味。

而大红袍表面出现的白霜,没有出现以上情况,那么便是岩茶制作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白霜。

那么,大红袍的白霜具体是什么呢?又是如何形成的?

白霜是什么物质?
白霜不只是出现在大红袍上,在大红袍炭焙加工的时候,炭焙坊的墙面都会出现些许白霜。

这些白霜就来自于茶叶本身,茶叶内含咖啡碱,咖啡碱通常会以无结晶水与一个结晶水的形式存在,以肉眼看就是白色粉末状。

无水咖啡碱在236℃时熔融,120℃可以升华,180℃大量升华。而岩茶要经过一道焙火工序,需要定时翻焙,冷热交替间就形成白色结晶。

影响白霜出现的因素
影响白霜最基本的因素是咖啡碱,茶树品种特性、生长环境,以及制作工艺都会影响到咖啡碱的含量。咖啡碱的含量高,白霜自然也会多。

焙火的方式也会影响到白霜的形成,譬如电烤箱。吹风的功能无法让升华的咖啡碱更好地凝结。

而在炭焙坊则不同,空间相对密封,气流也很稳定,形成白霜的几率更大,比电烤箱焙出的茶叶多数倍白霜。

白霜是好品质的象征?
前面提到了白霜是在焙火过程中产生的,但炭焙温度太高还是太低,都不会有白霜,比如轻火工和过火的大红袍。

当炭焙温度过高,咖啡碱升华速度极快,根本来不及冷却凝固,很难附着在干茶上,白霜自然很少。

炭焙温度太低时,咖啡碱无法升华析出,很难凝结成肉眼可见的白霜。

有白霜的茶叶可以说明茶叶焙火透,更耐储存,往往半年一年的都不会返青,口感上醇厚绵滑,岩韵更显。

但这也不意味着没有白霜的茶叶就不是好茶,岩茶国家标准中对干茶的要求并没有干茶带有白霜这一项。

总而言之,大红袍表面的白霜属于正常物质,并非是发霉了,但也不能作为茶叶品质的好坏,大红袍的品质还是要经过多方面的综合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