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爆出圈,虽然只有短短三集,但却引出了“让文物回家”的大热话题。
《逃出大英博物馆》以一盏化为人形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出逃大英博物馆后,遇见了一名中国记者,在其帮助下走上漫漫归国路的故事。
为什么这个故事能赚足观众的眼泪?为什么能让大众重新思考文物归属和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大英博物馆内中国文物超2.3万件
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根据大英博物馆官网显示,馆内收藏中国文物超过2.3万件。
收藏的中国文物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从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仰韶文化的彩陶、商周春秋战国的青铜器、汉代的漆器玉器,到唐三彩、宋代钧窑瓷器、元代青花、明代掐丝珐琅等。
由于展示空间有限,大部分中国文物只能保存于库房,公开陈列的展品约2000件,只占总数的十分之一。
这2.3万件文物都是非法掠夺而来的,是国人心头永远的痛。如果文物真的能够开口说话,相信他们一定都想要回家。
在前段时间,瑞士向中国返还了5件流失在外的中国文物,而大英博物馆何时才能归还中国文物呢?
想要逃出大英博物馆的,何止是小玉壶!
大英博物馆里的茶器
宋代吉州窑木叶茶碗,特殊历史时空条件下一个重要的东方文化符号。
茶碗具有宋代斗笠碗的典型特征,敞口,斜弧壁,矮圈足。碗体整体为黑釉,釉色近乎纯黑。
于茶碗内壁之上,有一枚黄叶装饰。 一片深秋黄叶漂泊在漆黑茶碗的水影中,仿若于茶汤之中摇摆。
茶、碗、叶三者共同营造的意象世界,给人一种简朴、空寂之感,令人由心生出一种对枯荣生死的明悟。
清康熙五彩八仙人物桃形倒流壶,凝结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古代版的“黑科技”。
这把壶通体洁白,壶身为寿桃形,正面绘有韩湘子吹奏乐器、铁拐李在旁聆听的彩画,画面生动形象。
再细看这把壶,只有壶嘴与外界相连,那是怎么倒进去茶水的呢?其实在壶底部还有个小孔。
使用这把壶时,茶水从底部小孔注入壶中,等茶水注满,将壶摆正位置,底部一滴水都不会流出。
南宋建窑兔毫盏,建盏在宋代是最具表现力的一类代表作,也是黑釉瓷器中的一朵奇葩。
宋·蔡襄《茶录》云:“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
该盏整体器型优雅大气,施釉厚,敞口型,银毫分布错落有致。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亦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用兔毫盏品饮刚烹好的茶,茶与盏相得益彰,茶扑鼻的香气以及茶在黑盏映衬下的色泽都达到超然的境界。
除了这些茶器之外,大英博物馆内还有无数件精美绝伦的中国文物,等哪一天文物归来,小编一定会开个专题介绍。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及地区,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有100余万件。
从1949年至今,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方式,我国已经成功促成15万余件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回归。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不仅是在大英博物馆的2.3万件被偷走的中国文物,流散在全世界各地的中国文物们都能回到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