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会的发展变迁史,茶会究竟是如何诞生的?

近些年,茶圈热衷于办茶会的不在少数,来参加茶会的亦是不少。

或是为了分享好茶,或是为了互相学习促进,又或是想来蹭泡好茶的,你又是因为什么来参加茶会的呢?

相信大家在参加茶会或是举办茶会时,都精心准备了各式各样的茶会“道具”。但有关茶会的起源、发展变迁,能说出的又有几人呢?

今天,小编来捋一捋历代茶会的发展变迁,大家记得点赞收藏,下次再去参加茶会的时候,不妨跟其他茶友分享,共同进步!

三国时期:茶为陪衬
三国时期,茶只是酒宴的一种附属品,茶会还没有出现。

《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记载: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已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荈以当酒。

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孙皓,好饮酒,每次设宴,规定来客至少饮酒七升。

孙皓父亲的老师韦曜酒量不好,孙皓便悄悄让人把酒换成“荈”(茶的古称),让韦曜不至于难堪。

这就是“以茶代酒”典故的由来,足以见当时茶不过是酒会上的一个陪衬。

两晋时期:茶会雏形
茶会的雏形可追溯到西晋时期围绕茶而展开的宴会,也称茶宴。

这种茶宴多由文人雅士发起,他们在宴会中吟诗作赋、交朋会友,切磋个人技艺。区别于以往一贯的奢华酒宴,文人们会搭配素食、谷物及茶果构成简约节俭型茶果宴。

《晋书·桓温传》记载:“温性俭,每宴惟下七奠柈茶果而已。”吴兴太守陆纳素以清廉闻名,喝茶只会搭配茶果。

但他的侄子擅作主张“遂陈盛馔,珍羞必具”招待客人,被陆纳打了一顿,留下了陆纳杖侄的茶俗典故。

这个典故也说明了当时出现了茶宴,当时的茶宴主要倡导清廉节俭、表明志向的。

唐朝:类型丰富
唐诗“树倚池岛鹤,茶会石桥僧”,是“茶会”一词最早的出处。但对茶会尚未进行统一称称呼规定,既称茶会也称茶宴或茗宴,主要类型有官方茶会、文人茶会以及寺院茶会。

通过茶会、茶宴、茶集形式的交流在僧侣之间风靡起来,寺庙慢慢建立了“茶筵”,方便僧侣与外界交流或款待宾客。

相较其他交流方式,茶筵这个交流媒介在礼法、礼仪上显得更为宽松,与此同时,茶筵也成为一种新型参禅场合。

此时的茶会已经与酒会分离,形成了正式化的集会形式。

宋朝:点茶斗茶
宋代的茶会有分茶表演,茶百戏、斗茶会等,茶之美,茶之精,茶之道,茶之创作成为茶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至宫廷,下到市井,全民参与。

融入了茗战、焚香、插花、抚琴等艺术活动,宋朝是茶会发展过程中变化最大的一个时期。

宋代还有同乡会的茶会,“太学生每路有茶会,轮日于讲堂集茶,无不毕至者,因以询问乡里消息。”

远在外地读书的学子们,以茶结同乡之缘,叙同乡谊,互通家乡消息,以慰游子之思。

明清:茶会普及
明太祖朱元璋厉行节俭,作为贡品的茶叶开始以散茶形式出现,使得冲、泡饮法成为主流。

茶饮及冲饮方式的简便,使得茶会在形式和内容上更为多样化,也更加亲民。大江南北,茶坊林立,三教九流,皆可举办。

清代皇帝带动了言廷茶宴的兴盛,而茶馆、茶坊和茶肆蓬勃兴起,让茶会更加地生活和日常化。

再到建国初始,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筹备活动即以“茶话会”的形式举行,各种形式的“茶话会”延续至今。

虽然时代在变,饮茶方式在变,但纵观历史,茶会作为一种社交媒介,连接着人与事,推动着社会发展似乎从未改变。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红茶小知识 » 茶会的发展变迁史,茶会究竟是如何诞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