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绿茶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茶,毕竟绿茶工艺简单,可以追溯至三千年前的周朝,这样认为也无可厚非。
不过在茶学界也有其它的观点,有学者认为白茶始于神农尝百草时期,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茶类。
神农氏所处的时代并没有制茶法,人们只是将鲜叶自然晾干后存放,这与白茶自然萎凋、不炒不揉的制作工艺不谋而合。
我国最早出现的茶类究竟是绿茶还是白茶,目前暂无准确的说法。茶友们,你们更倾向于哪一种呢?
既然提到白茶了,今日不妨就出一期全面介绍白茶的文章,没喝过白茶且对其感兴趣的茶友一定不要错过。
常喝白茶的茶友更不能错过,以下内容连老茶客都不一定全知道,快来学习涨涨茶叶知识吧!
白茶历史
虽说有学者提出白茶是我国最先出现的茶,但毕竟没有确凿的记载可以证明,那下面先来聊聊那些有确凿记载的白茶历史。
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陈橼教授在《茶叶通史》中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系白茶原产地。”可见唐代长溪县已培育出“白茶”品种。
到了宋朝,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写道:“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宋代的皇家茶园,设在福建建安郡北苑。《大观茶论》里说的白茶,是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其制作方法,仍然是经过蒸、压而成团茶,同现今的白茶制法并不相同。
到了清嘉庆初年,才出现采芽茶制成银针,1885年改采福鼎大白茶制成白毫银针,至今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最早是由福鼎县首创的,遂又被称为福鼎白茶。
自1891年开始,白茶作为外销茶而存在,在国内的普及度反而不高。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白茶主销仍为日本、东南亚等地区,以白牡丹、贡眉为主产品,少量银针及新工艺白茶。
2007年左右,白茶才逐渐受到国内茶客的追捧,并由此进入了国内白茶市场的高速发展期。
白茶品种
白茶的主要品种为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等。
白毫银针,因色白如银、外形似针而得名,采用单芽为原料按白茶制作工艺加工而成。冲泡后,香气清鲜,滋味醇和,是白茶中的上乘佳品。
白牡丹,采自大白茶树或水仙种的短小芽叶新梢的一芽一二叶制成,因其绿叶夹银白色毫心,形似花朵,冲泡后绿叶托着嫩芽,宛如蓓蕾初放,故得美名。
贡眉采用菜茶的一芽一二叶加工而成,寿眉是用菜茶品种的短小芽片和大白茶片叶制成。
采制工艺
白茶是一般分为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细分有萎凋、烘焙或阴干、拣剔、复火等工序,而其关键是在于萎凋。
根据气温,采摘玉白色一芽一叶初展鲜叶,做到早采、嫩采、勤采、净采。
萎凋分为室内自然萎凋、复式萎凋和加温萎凋。要根据气候灵活掌握,以春秋晴天或夏季不闷热的晴朗天气,采取室内萎凋或复式萎凋为佳。
采摘鲜叶用竹匾及时摊放,厚度均匀,不可翻动。摊青后,根据气候条件和鲜叶等级,灵活选用室内自然萎凋、复式萎凋或加温萎凋。
当茶叶达七、八成干时,室内自然萎凋和复式萎凋都需进行并筛。在剔除梗、片、蜡叶、红张、暗张之后,以文火进行烘焙至足干,只宜以火香衬托茶香。
白茶冲泡
白茶的冲泡,一般采用盖碗或紫砂壶,也有很多人喜欢煮老白茶,那就需要用到煮茶壶。此外,根据饮茶场景不同,还可以选择玻璃杯。
第一,盖碗冲泡。适合所有白茶种类,尤其银针和高等级牡丹、以及三年以内贡眉、寿眉。
第二,紫砂壶冲泡。适合三年以上各类白茶,但不太建议用紫砂壶冲泡银针。
第三,玻璃杯冲泡。适合银针、高等级牡丹。茶水不分离,要控制投茶不要过量。
第四,煮泡。适合五年以上的老白茶,尤其寿眉、贡眉或低级别牡丹等品类。
此外,白茶有着“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说法,很多茶友都开始存茶,不过要注意白茶对储存环境的要求比较高,一定要注意茶叶干燥度、无异味、密封以及避光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