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种茶杯中,你用过哪几种
喜欢喝茶的朋友们都是喜欢各式各样的茶杯,而且每天都换着来喝茶。如果我们用不同质地、颜色、形状、大小、高低以及厚薄的杯子来品茶的话,茶汤都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效果。茶杯的名字通常会跟它的形状、纹饰、工艺,还有釉等等来决定的,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究竟有哪些茶杯种类呢?
【盏】
盏——盛装液体的日常器皿,其材质通常为陶瓷、木、竹和金属等。在宋代有黑釉、白釉、酱釉、青釉的茶盏,但是黑釉是最贵的。
建盏是汉族传统的名瓷,是宋朝皇室的御用茶具。口沿釉层比较薄,而器内底聚釉比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来避免在烧窑过程中底部发生粘窑。由于釉在高温中会容易流动,所以有挂釉的现象,俗称“釉泪”、“釉滴珠”,这也是建盏的一大特点。
【钟式杯】
钟式杯——杯子倒扣像钟形,杯身高挑,器型俊逸,方便拿捏、闻香。集合了锁香、闻香以及品茗多功能一体。
【压手杯】
压手杯——杯口平坦而外撇,腹壁接近竖直,下腹壁内收,圈足。握在手中时,外撇的口沿正好压合着手缘部位,体积大小适中,轻重适中,稳贴合手,所以称为“压手杯”。以明永乐青花压手杯最为出名。
【六方杯】
六方杯——形状大小适中,杯型耐看,六方形,造型挺拔,线面清爽,棱角分明,因为施的是汝釉,所以用起来更加的圆润。六棱流直而上翘,方中带曲。
【斗笠杯】
斗笠杯——斗笠杯造型像斗笠,口部大,底足小,线条简洁优雅,烧成难度比较高。
【花神杯】
花神杯——来自康熙时期的“十二花神杯”型,原来是画花卉,后来陶艺师傅根据这种杯型用各种釉水制瓷,并且画出各式各样的纹路。这种是属于釉下彩。
【圆融杯】
圆融杯——肚子略外鼓,口径略内收,其聚香和聚味的效果明显更好,综合口感也是最好。
【竹丝杯】
竹丝杯——采用天然的竹材,经过多个复杂工序加工而成。师傅按照竹编的“精选料、特细丝、紧贴胎、密藏头”等特点,纯手工依胎而制,浑然一体。
【耳环杯】
耳环杯——也称为“羽觞”,是仿汉代漆制,器身呈椭圆形,两侧有对称的小耳朵。流行于东汉至两晋、南北朝,其品种有绿釉陶、青瓷等等。不过现在这种杯子已经是非常的少见了。
【鸡缸杯】
鸡缸杯——敞口、浅腹、卧足。杯上以彩绘画雌、雄鸡,还画有山石、兰草、牡丹等。在清代各朝都有仿制,但是以康熙和雍正时期所仿制的最好。使很多人都难辩真假。
【爵杯】
爵杯——仿青铜器造型,口沿外撇,圆腹略深,前尖后翘,下承三足高,口沿两侧有对称的立柱。在明、清两代都均有烧制,有青花、白釉、蓝釉、粉釉等品种。
【高足杯】
高足杯——因为杯身之下有高足而得名。高足有竹节形、圆柱形、四方形等形状。在明、清两代都均有烧制,有青花、斗彩等品种。
【卧足杯】
卧足杯——是明、清两代时期流行的一种杯形,因为杯底没有圈足,呈内凹的卧足而得名。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墨彩等品种。
【罗汉杯】
罗汉杯——以佛教的十八罗汉为主题,采用纯手工拉坯制作,并且将粉彩和釉下五彩两种工艺结合一起,使其既有粉彩的细腻粉润柔和,也有釉下五彩的晶莹光亮,润泽饱满,这种工艺安全无毒,永不褪色。
【铃铛杯】
铃铛杯——也叫钟杯、金钟杯、磐式杯,流行于明、清两代时期。杯口外撇,深腹,圈足,杯子倒置像铃铛。明成化、嘉靖、万历时期有白釉、斗彩、青花等品种,一直发展到清康熙、雍正时期就有青花和五彩。
【防烫杯】
防烫杯——设计根据实际防烫来改良,素净的瓷和质朴的竹相结合,器型简约而不失优雅。
【马蹄杯】
马蹄杯——流行于明清时期。敞口、斜削腹、内凹底小平底,形状倒置像马蹄。明代以回青、洒蓝、孔雀蓝以及白釉等品种最为常见。清代雍正时期比较流行,多数为斗彩,以腹部饰四团花者最为常见。
【玻璃杯】
玻璃杯——器型经典,耐热耐冷。通透无杂质,方便饮茶者观赏杯中的茶叶颜色和姿态。
【高足碗】
高足碗——造型与高足杯相同,略大。在元代的龙泉窑和景德镇窑盛烧,后来在明清继续烧制,品种当中有青釉、卵白釉、青花以及釉里红等。大的叫碗,小的叫杯。
【宫碗】
宫碗——口沿外撇,腹部宽深丰圆,造型端正,多数为皇宫用器。明正德时烧制的宫碗最为著名,有“正德碗”之称。
茶杯,虽然是配角,但是杯小却藏无尽之美,是与我们生活最贴近的茶具。